包公清正廉洁简短故事
清正廉洁的故事    篇一:
    包公,又称为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之一。他任职于北宋时期,以其卓越的公正廉洁和正直性格而闻名于世。以下是一些关于包公清正廉洁的故事和拓展。
    故事一:贪污之财不可贪
    包公曾经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审理了一个涉及贪污受贿的案件。案件中的被告是一位朝廷官员,他涉嫌贪污了大量钱财。包公在审案的过程中,发现这位官员的言行非常可疑,于是对他进行了进一步的审查。最终,包公发现这位官员贪污的钱财远远超过了他的正常收入,证据确凿。在包公的坚持下,这位官员最终被判刑入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污之财不可贪。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贪污行为,也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包公以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清官的决心和毅力,让人们对他的正直和公正产生了极大的敬意。
    故事二:包公的铁面无私
    包公的铁面无私是他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著名清官的原因之一。他曾经审理过许多重要的案件,其中包括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大案。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包公始终坚持自己的公正原则,不受任何外力的干扰,也不偏袒任何一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清官,必须具备铁面无私的品质。只有如此,才能够保障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包公的铁面无私,不仅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之一,也让他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
    拓展:包公的其他事迹
    除了以上两个故事之外,包公还有许多其他的事迹,也体现了他的清正廉洁和正直性格。例如,包公曾经多次拒绝了皇帝对他的封赏和表彰,他认为清官不需要依靠这些荣誉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包公还曾经创办了一家名为“包拯拯”的律师事务所,为那些没钱请律师的人提供免费的法律帮助。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让更多的人受到法律的保护。
    总结起来,包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之一,他的清正廉洁和正直性格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二:
    包公,又称为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之一。他公正廉洁、执法如山,深受百姓爱戴。下面是一个关于包公的简短故事。
    相传,包公年轻时就已经有了清廉正直的名声。一次,他被任命为滁州知州,途中路过一家酒店。酒店老板知道他是清官,便打算用假货蒙骗他。包公闻到酒的味道不对,便问酒店老板:“这酒是什么酒?”老板回答:“这是糯米酒。”包公又问:“糯米酒多少钱?”老板说:“五斗米。”包公听了,立刻明白酒店老板在用假货蒙骗他,于是他命令酒店老板将假货销毁,并五斗米。
    包公在滁州任职期间,严格执法,不徇私情。他的亲弟弟包绶想要在他手下做官,却被包公拒绝了。包公解释说:“我的职务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能因为私人关系而损害百姓的利益。”
    后来,包公被调往京城,担任枢密使。他虽然地位高贵,但依旧保持着清廉正直的作风。一次,他的仆人给他带来了一些水果,包公见状便把水果放回了篮子里,并说:“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享受特权。”
    包公的清廉正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他的故事也让人们铭记住了“清正廉洁”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典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