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电影观后感1500字(素材稿件8篇)
盗梦空间电影观后感1500字篇1
  谈不上影评,也不愿花许多时间像构思作文一样去酝酿,只是觉得看过了,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可能会逐渐丧失掉当时的一些触动。简单写下一些自己的想法。
  剧本构造比较严密,几层梦境间的穿越和时间上的设计基本没有大的逻辑漏洞,叙事手法也比较顺畅,没有安排很多的倒叙和插叙来折磨观众。只要认真观看,基本都能看明白。
  里面有许多具有创造性的元素,比如为了设计永远走不出的梦境,造梦师用几面镜子复制了无穷的直线街道,通过街道旋转和楼梯拐角让你循环往复;比如梦中之梦,而且设计了进入梦境的手段和穿越出来的途径;用图腾来检验是否为梦境(只是好奇,也可以梦到旋转的陀螺停止运动啊);上层梦境运动状态对下层的影响(比如汽车坠河处于失重状态,结果下层梦境中助手就用了爆炸产生的反作用力来让电梯中的沉睡者急坠,重温了下中学物理)……
  这次我早早就预测到了影片结尾的方式——陀螺没有停止,似乎好莱坞的导演都喜欢在影片的最后设置这样一个突然的转折,或者是为续集留下一些伏笔。但我宁愿相信这个陀螺即将会减速停止,因为从逻辑上讲,
阿凡达观后感
如果这仍然是第一层梦境,那么他们不可能不借助镇静剂随意进入下一层梦境(在之前的训练中多次试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盗梦师COLB的妻子梅尔跳楼自杀后就会返回现实,那么她肯定有方法(如急坠、浇水)让尚在第一层梦境中的盗梦师苏醒。
  不过影片还是没有避免好莱坞电影的一些通病,就是对于行为动机的解释很草率。齐藤有强到一个电话赦免嫌疑犯的实力,那还有没有必要去费尽周折,冒生命危险去富二代(费舍尔)的梦境中植入想法?不带保镖,自己一个人(全球第二大能源公司的总裁啊)跟着这帮人去到局势动荡的某处去寻药剂师?
  总的来说,《盗梦空间》是这几年来最精彩的一部影片,不仅仅是因为影片制作很有诚意,而且内容精彩富有创意,观看时很投入,看完时还能不断回味。
盗梦空间电影观后感1500字篇2
  《盗梦空间》是我看过的最好电影之一,场景的设置十分多样,而且,我一开始,根本就没看懂怎样回事,直到影片进行到一段后,才开始慢慢地有些看懂,就是这个盗梦空间,让我开始对男主角里昂那多迪卡普里奥开始有了较深的印象,虽然在泰坦尼克号的片段里我就见过他,但是直到盗梦空间,我才开始真正感受到他的魅力,用枫的话说,是:他的眼神,很犀利。
  盗梦空间的剧情进行地十分快速,一开场就把主角基本上都给出场了,此刻回想这个片,我忽然想起里昂那多迪卡普里奥总是有着不少逃亡的镜头,即使是狼狈的在逃跑,却在林弹雨中仍然表现地那么能干,有些画面很滑稽,比如在盗梦空间里,他为了躲过康柏的追击,被列车夹在墙里的那个难受样,实在好笑。
  那个造梦者的女生的初次面试我觉得很经典,你看她的表情,她的眼神,多么的有意思,一副不肯被小看的样貌,她很厉害,而且十分的有个性,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
  其他人物在剧中也是举足轻重,比如那个费雪小帅,比如那个伪装者,但是还是主角给我的印象最深,他的那份痛苦,他的那份内疚,还有,在刺客说的那句话:
  在泰坦尼克号,里昂那多迪卡普里奥说:你挑我也跳,而到了盗梦空间,里昂那多迪卡普里奥则说:你跳我不跳,看到他成熟了,我们留下了欣慰的眼泪。
盗梦空间电影观后感1500字篇3
  《盗梦空间》又名《奠基》,编剧兼导演是克里斯托弗·诺兰,这部影片获得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剪辑、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混音效果四项大奖。
  《盗梦空间》以其极具想象力的空间,给观众打开了梦境之迷,让每个观众从影片中似乎都能到自己的影子,脱离现实却又浮尘于现实之上,带领观众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被定义为“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
  《盗梦空间》关于梦境的设计是:他们的第一层梦境是尤瑟夫的梦境,是在一座大城市里;第二层梦境是亚瑟的,在一座酒店里;第三层梦境是费舍尔的,在一个雪中要塞;第四层梦境是科布的,在科布和他亡妻曾经进入过的迷失域;第五层是潜意识边缘。每进入一层梦境,时间会慢二十倍(即大脑思考速度加快),10个小时的航程,1层梦要1个星期,2层梦要6个月,3层梦要10年……但可以用协同刺激来唤醒。
  《盗梦空间》整个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思路严谨,兼具几何学、逻辑学、物理学、建筑学等各种学科,令人回味无穷。它那错综复杂的情节设置、眼花缭乱的动作编排、扣人心弦的陷阱转折、充满诡异的窒息氛围,就像一座精密纷繁的迷宫,即使徜徉数遍,仍能让人有意犹未尽、神秘莫测之感。
  荧幕上,一首梦之跌宕曲喧嚣上演,分崩离析的高楼大厦、扭曲地心引力的街道、无迹可寻的颠倒空间,让我无比震撼。电影的各种精彩的镜头和精湛的拍摄技术让我难忘,让我对编剧兼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更加敬佩!
盗梦空间电影观后感1500字篇5
  盗梦可行么?
  电影“骇客帝国”里,世界被机器人接管,机器将人培养在充满液体的培养皿中,给人提供养料,同时,机器制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将人的感官所能体验到的一切行为,都通过各种模拟传输给人类,人类活在了一个虚拟的程序里。 这门技术叫做“虚拟现实技术”,骇客帝国里所创造的可能就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终极目标了。
  骇客帝国用了整整三部甚至更多的时间叙述这样一个虚拟现实的技术,甚至还有许多人说看不懂,而盗梦空间需要在一部电影中为我们解释这一切。
  今天看了“盗梦空间”,尽管只看了一遍,可能并没有了解盗梦的每一个细节,但我在想,盗梦可能实现么?
  首先,影片中的盗梦是什么?几位盗梦者是怎样盗梦的?
  在盗梦者和目标一同进入梦境前,需要不同的分工。
  有一位造梦者,负责虚拟出一个梦境,这个梦境像一个迷宫,是造梦者,提供了这个所有一同做梦的人活动的场景,所以,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造梦者创造了一切,包括这世界应遵守的法则,比如地心引力,房
屋建筑,水和空气,一切实物及其属性,都应该是造梦者来设计的。 所以,对一个梦来说,它有多么的绚烂,多么的不可思议,全看造梦者。
  因为,创造总是要依靠现实的基础的,也就是说梦中的一切,都能在造梦者的经历和知识中到原型。 这里,我想就能解释我曾经的一个疑问,主人公(莱昂纳多)和他的妻子在他们创造的世界里生活了50多年,为什么不能利用这么长时间学习些知识?如果在梦境中时间会比现实慢很多,人岂不是可以利用梦来学习许多知识,当做梦者醒来时,我们不就掌握了数不尽的知识与技能了么? 原来,梦是造梦者自己创造的,创造是需要原有的知识做模型的,我们不可能要求造梦者凭空制造出自己从来就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或技能。
  所以,一个优秀的造梦者应该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根据不同的目标,制造出相应的,真实感超的梦境。同时,造梦者要了解目标,目标的生活细节和经历可以让做梦的人分辨真伪。 这就是电影中图腾的意义了,旋转的陀螺,注铅的骰子,是盗梦者分辨真伪的最后手段。 这里,我也实在想赞美导演一下,结尾一直旋转的陀螺,似停未停,为影片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结局。主人公的世界不会还是梦境吧?这个问题实在是值得对影片有兴趣的观众思考。。。
  在造梦者完成这个神奇的世界后,就该让我们的各位盗梦者和目标进入梦境了。
  其中,有一位人物,他是一个伪装者,竟然能在梦境中虚拟出他想要的物品,甚至能将自己虚拟成其他人,竟然做到了变身。这使得这个伪装者仿佛拥有了造梦者的一些特性,他也可以在梦境的规则下创造一些东西。这就仿佛是一个计算机程序,在程序的规则之下,他可以开放的再创造。我想,如果这个伪装者足够伟大,他所能实现的`一定比影片中的多,他能成为一个能力十分强大的访梦者。 当然,这应该以,他能意识到自己是在别人的梦境中为前提。
  说完了造梦者和伪装者,该说说我们的主人公了,他扮演了一个什么角呢?他仿佛是整个行动的策划者和总工程师,他是这盗梦者中的领袖,他是他们中间盗梦能力最强的人,他自己本身造过梦,并被困在其中,甚至到达了所谓的潜意思边缘,这些丰富但却痛苦的经历让他知道该如何掌控整个盗梦的过程,该如何把握尺度。 这里多说两句,影片主人公的这段爱情悲剧,成为了影片的又一大看点。还记得那句台词么? “还记得你向我求婚的那天说过的话么?你说你做了一个梦,你梦见我们一起变老了。你在等一辆火车,火车驶向远方。你知道自己想哪?但不知道火车会开向何处。但不管开向那里都是对的,因为你和我在一起。。。”我看的是中文的配音(我是穷学生,原音的看不起),但觉得翻译的依旧是十分动人。在激烈的追逐,打斗,在为了世界不被垄断和自己家庭团圆的不懈努力背后,不禁让我为这段真挚的感情扼腕叹息,什么才是真实?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为了什么?人类到底是一种感情的生物还是理智的生物?现实和情感到底孰轻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