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秋的古诗
《立秋》- 唐立秋的古诗・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木叶动秋声 。
解析:“流火” 指 “大火” 星,仲夏处于正南方最高位置,立秋后开始西降。“商飙” 指秋风。此诗描写了立秋时节暑气消褪,夏已收,树叶飘落,秋声已动的特征,用典古朴,风格简洁飘逸,将夏去秋来的渐进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回味隽永 。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解析:李益以边塞诗闻名,此立秋诗为其失意时的悲秋之作。诗人慨叹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联想到人生的命运亦是如此,岁月蹉跎,万事成空。看着镜中两鬓斑白的自己,黯然神伤,却仍要坦然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未来,以实喻虚,构思精妙。
《立秋夕凉风忽至》- 唐・白居易
袅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红缸霏微灭,碧幌飘飖开。披襟有馀凉,拂簟无纤埃。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河秋稍清浅,月午方裴回。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美人在浚都,旌旗绕楼台。虽非沧溟阻,难见如蓬莱。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君位日宠重,我年日摧颓。无因风月下,一举平生杯。
《立秋日与陆华原于县界南馆送邹十八》- 唐・武元衡
风入昭阳池馆秋,片云孤鹤两难留。明朝独向青山郭,唯有蝉声催白头。
解析:这是一首立秋时节的送别诗,武元衡通过描写秋风初入池馆,片云孤鹤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独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与友人分别的不舍和自身的孤独悲秋之情,其诗词以词藻绮丽著称。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唐・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解析:此诗是白居易在立秋时节写给好友元稹的,通过描写自己在柳阴下下马,独上江堤,听到新蝉鸣叫,看到曲江水等景象,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巧妙地运用重复字词,如首联的 “下” 和 “上”,颈联的 “城” 和 “江”,使诗歌更具情致。
《立秋夕有怀梦得》- 唐・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解析:在立秋的夜晚,诗人身处清凉的环境中,由新蝉鸣叫声引发对故友的思念之情,凉飚、栖鹤、吹笙等景象更增添了环境的清幽和内心的孤寂,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解析:诗人在立秋次日登上乐游园,“独行独语” 写出了其内心的孤独,“回马迟迟” 则体现出情感上的落寞,结合诗人官场受挫、功业难成的人生经历,在萧瑟的秋风中,更显英雄迟暮的悲秋之叹。
《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 唐・元稹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解析:此诗首联写节气的自然转换,炎夏过去,凉风至,秋天悄然来临。颔联融入七夕的美丽神话,同时描绘了秋夜星空的澄澈。颈联描写了立秋的物候特征寒蝉鸣、白露降。尾联则以叶落知秋,劝导人们珍惜时光,早作农事安排,体现了诗歌的实用价值。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解析: 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诗人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秋之情怀。
《新秋》- 唐・杜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解析:根据新秋时节的物候特征,描写出了新秋黄昏到夜晚的萧瑟景象,如火云、秋风、园林的萧瑟、砧杵声、蝉声、萤焰等,写景细腻,状物精妙。“欹枕初惊一叶风” 和 “夜深搔首叹飞蓬”,一惊一叹,写出了诗人在夏秋交替时,时光易逝、功业难成的苦闷之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立秋日》- 唐・司空曙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
解析: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此时凉风渐起。诗中描绘了莲花盛开果成报秋,柳枝落叶萧疏,太阳不再炎威,清风带来凉意,燕子翻飞,鱼游浅水等夏秋之交的物候变化,刻画出了秋意渐进过程中的早秋之美。
《立秋日》- 唐・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
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心中旧气味,苦校去年时。
解析:字里行间弥漫着中唐时期的凄苦与哀愁,诗人在立秋日,看到燕语惜别、柳意衰败之景,联想到自己事国无补、归家无期,心中的忧愁更甚去年,融情于景,用字简朴,情深意切,抒发了浓烈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早秋客舍》- 唐・杜牧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解析:诗句简洁地描绘了一片叶子被秋风吹落,便让万物感知到秋天到来的景象,以小见大,生动地表现了秋天的悄然降临,给人以一种敏锐而细腻的秋意感受。
《立秋》- 宋・方回
夏伏未央秋令至,炎威虽歇暑犹存。池荷渐觉团团叶,篱菊将开细细根。
解析:诗中写出了虽然立秋时节炎威稍减,但暑气仍存的特点,同时描绘了池中的荷叶逐渐长成团团的模样,篱笆边的菊花也开始长出细细的根,展现了立秋时节的自然景象和万物在秋季的生长变化。
《立秋》- 宋・范成大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解析: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三伏天酷热的感受以及对时光流逝、人生如浮的感慨。然而,在立秋到来之时,又劝自己不要过于惆怅,应面对西风庆贺秋天的到来,体现了一种对季节转换的豁达态度和对生活的乐观情怀。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解析:描绘了立秋夜晚的景象,乳鸦啼叫着散去,屋内玉屏空寂,一阵凉风吹来,给人带来新秋的凉意。睡醒后却寻觅不到秋声的踪迹,只见满阶的梧桐在明月的照耀下,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秋夜氛围,体现了诗人对秋意的敏锐感受和细腻描绘。
《立秋后病作此写怀》- 宋・强至
卧病喜秋至,昏烦庶以平。清风不少济,宿疢仍相撄。
凉叶犹未振,阴蛩已先鸣。四时顺万物,奚独戕吾生。
解析:诗人卧病在床,因秋至而欣喜,希望能借此平息心中的昏烦。然而清风虽至,却未能完全消除病痛,凉叶未振,寒蛩先鸣,更显秋意的萧瑟。诗人由此感叹万物顺应四时,为何自己却独受疾病折磨,抒发了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立秋后有感》- 宋・杨齐
一雨助凉天气醒,夜来残叶报秋声。人歌曼倩书重发,客笑相如赋未成。
惊破鹤心宵露重,送他鸿翼晚风清。功名未了男儿事,争遣心头系得旌。
解析:一场秋雨带来了凉意,唤醒了沉睡的天气,夜晚的残叶飘落声仿佛在报告秋天的到来。诗人以 “人歌曼倩”“客笑相如” 自比,表达了自己在功名未就时的感慨和无奈,鹤心被宵露惊破,鸿翼在晚风的吹拂下远去,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对功名的执着追求。
《立秋二首・对酒聊同楚人醉》- 宋・张耒
对酒聊同楚人醉,哦诗惟听越吟声。洞庭北岸孤城下,落月西风听晓莺。
解析:诗人在立秋时节,对着美酒与友人一同沉醉,吟诗时只听到越地的吟声。在洞庭北岸的孤城下,望着
落月,迎着西风,听着晓莺的啼叫,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漂泊之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立秋后》- 宋・苏辙
伏中苦热焦皮骨,秋後清风渥肺肝。天地不仁谁念尔,身心无著偶能安。
诗书久为消磨日,毛褐还须准拟寒。谩许百年知到否,相从一日且盘桓。
解析:先写伏天的酷热难耐,再写立秋后的清风给人带来的舒适,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感受。接着诗人感慨天地不仁,无人关心自己,而自己在身心无所依托的情况下,偶然能获得安宁。同时,想到诗书是消磨时光的伴侣,还需准备寒衣以御秋寒,最后表示对未来的不确定,只能珍惜当下与友人相聚的时光,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无奈。
《立秋日作》- 宋・林景熙
苦热如焚想雪山,清商一夕破愁颜。炎光断雨残虹外,凉意平芜远树间。
忙踏槐花犹入梦,老催蒲扇共投闲。城头遥望累累冢,辽海荒寒鹤未还。
解析:诗人在酷热的天气中渴望清凉,立秋的到来让他的愁颜得以舒展。炎光、断雨、残虹描绘出了夏日的余韵,而凉意则在平芜远树间蔓延开来。“忙踏槐花”“老催蒲扇” 写出了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变化,城头遥望累累冢,又引发了对生死的感慨和对远方的思念之情,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立秋日川上作》- 宋・邵雍
富贵固难爱,贫寒易得愁。休将少时态,移作老年羞。
既有非常乐,须防不测忧。谁能保终始,长作国公侯。
解析:诗人在立秋时节于河川之上,对人生的富贵与贫寒、快乐与忧愁进行了思考。他认为富贵难以长久喜爱,贫寒则容易使人发愁,但不应将年少时的心态和行为延续到老年而感到羞愧。人生既有快乐之时,也需防备不测之忧,没有人能保证始终富贵,长享国公侯之位,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立秋二绝・折枝楸叶起园瓜》- 宋・范成大
折枝楸叶起园瓜,赤小如珠咽井花。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
解析:诗中描绘了立秋时节人们折下楸叶,摘取园中的小瓜,用井花水清洗后品尝的场景,展现了立秋的节令习俗和生活情趣。通过这些细节,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节令变化的关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
《都门立秋・其四》- 明・李孙宸
使节经三夏,淹留秋已生。身怜羁薄禄,心愧请长缨。
此夜关山月,何人怅望情。鬓蓬搔已短,不待晓霜惊。
解析:诗人作为使节经过了漫长的三夏,在淹留之际迎来了秋天。他怜惜自己为了微薄的俸禄而羁留他乡,心中惭愧未能像古人那样请缨报国。在这立秋的夜晚,望着关山之月,不禁想到不知有谁也在远方怅望,而自己的鬓发已经稀疏,无需等到晓霜降临便已惊心,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名未就以及羁旅他乡的感慨和惆怅之情。
《立秋夜》- 明・朱朴
云敛晴峰翠黛乾,露擎荷叶水晶团。病翁自喜得秋早,游子欲悲行路难。
月白关山砧杵动,天高河汉斗牛寒。明朝自有凉风至,且向梧桐井上看。
解析:诗中先描绘了立秋夜的自然景象,云敛峰翠,露擎荷叶,营造出一种清新、凉爽的氛围。病翁因秋早至而欣喜,而游子却因行路艰难而悲伤。接着,诗人通过描写月白风清下关山的砧杵声和高远天空中河汉斗牛的寒冷,进一步烘托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孤独之感。最后,诗人说明朝自有凉风至,且向梧桐井上看,既呼应了立秋的主题,又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