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电子版在线阅读云朵下的古镇
这是我曾生活过的古镇。
古镇主街有东西向两条街:后街和前街。主要的公家单位都设在后街,一般大院子多些,最大的有供销社和粮站,就几乎占据了半条街。前街主要是居民的房屋,所以前街的古镇特征更加明显,那些老居民悠闲惯了,习惯了冬天在小房子里烤炭火,夏天在天井乘凉,不愿意翻腾房子,就这样那些老宅子保存下来,到现在成了奇迹,成了游子怀想的梦中故乡。
小时候,后街已经铺上了柏油路,因为这条街道曾是通往省城的要道。后街白天喧哗热闹,集市就设在粮站和供销社之间的道路两旁,平日里附近农民用背篓、竹篮装上自家种植的蔬菜来卖,也不时有各种应季水果如柿子、枣子、苹果、沙果、樱桃,还有野果子五味子,八月柞、野葡萄等拿来卖。逢集时,后街就更热闹了,最热闹莫过于腊月三、六、九逢集,街上真是水泄不通,人声鼎沸,卖菜的、卖鸡鸭鱼肉的,还有卖五谷杂粮的,卖灯笼的、卖扫帚的,卖筛子簸箕的,凡是家用品似乎应有尽有。小店铺也把东西都摆在街上,粉条白糖点心大筐子盛着叫卖。
前街一天到晚却安静极了。一清早谁家的木门吱呀一声先开了,半条街都听得见。然后有老人出来,站在屋
檐下对着对面的山峦哼哈几声,清清嗓子,再转身一一取下铺板门,靠在屋角,小铺子就开始营业了。有压面的,开始往大木盆里倒上昨日送来的面粉,洒水拌成面疙瘩,放进机器里一片片出来,再一片片进去变成一根根的面条出来。有河南口音开小百货店的,刚开门就有隔壁的过来买包烟,当下拆开一人先来一只,说点天气情况。早起的妇人准备下河了,下河的台阶就在后院,几步石阶就来到河边了,妇人先把衣服泡在水里,然后跳过石步,来到河对岸,在自家菜地里扯几把青菜豆角什么的,回到河里洗干净放在篮子里,才开始洗衣服。
两条街在东头的交汇点是小学的操场,小镇每逢有诸如选举一类的重大活动就在这里举行,但更多的是举办演出活动。县剧团下乡演出了,操场是人山人海。都过去好长时间了,《刘海戏金蟾》《天仙配》的花鼓调调还在人们嘴上哼着,傍晚大家坐在屋檐下,端着茶壶不时抿上几口,评论评论演董永和七仙女的演员,熟悉的像自家人一样。后来镇子就自办了戏班子,请街上的湖广上来的老艺人传艺,那唱腔,那身段和剧团好有一比,照样惹来阵阵喝彩。
两条街在西头的交汇点是区公所,区公所曾是唐建庙宇的主殿,会议室的四面墙上全是佛教的壁画。从前街西头穿过一个窄巷,直接连到桥面,站在桥面上从西向东而望,河柳飘飘,炊烟袅袅,鸡鸣鸟叫。过了桥是吊挂面的陈家,陈家的挂面粗细均匀,咸味合适,每当小镇人家有妇人坐月子,左邻右舍就会一手提着鸡蛋,一手提着挂面去看望,那是最好的月子礼。
古镇的民居多是四合院,临街大多是木质铺板门,进了门,有一过道,就到了天井,天井一年四季潮湿温润,四周的石条上摆着玉簪花,栀子花,散发着低调的芬芳。房间不大,有木格窗户撑起来,姑娘坐在条桌前,嗅着花香对镜梳妆。前街和后街背靠背的人家,也都有后院,后院种点蔬菜和几颗果树。
镇子里的讲究人家吃饭时不管几盘菜都要放在八仙桌上吃,八仙桌被土漆漆得油光铮亮,两把太师椅放在上座,有长者先坐,晚辈在条凳上依次而坐。说到吃,小镇东头的白家荞麦饸饹做的好,先是摆在家里卖,后也挑着担子沿街叫卖。
镇子依山而建,傍河而居,站在山上,左右观望,有老人会告诉你,知道这古镇为什么从没有受过洪水的肆虐吗?因为镇子的整个形状就是一个船型,完全抵挡的了几百年的风雨飘摇。镇子除了供销社囤放棉花的库房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失过火外,一街两巷也没有遭过大的火灾,真是一个安详稳妥的小镇。巨伞下的城市可不就是“云朵下的古镇”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