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和德国后现代学者韦尔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了,“日常生活审美化”也成为描述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重要理论命题之一,而在中国理论界时常混淆“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和中国传统的“生活艺术化”,本文试图通过科学的论证对以上两组概念加以区分,以增进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 生活艺术化 基础理论
近年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热门话题,日常生活的美作为独立的美学范畴正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学术界对这个话题的解释与评价众说纷纭,可以肯定的是,它己经被作为认识当代中国生活特征和审美趋向的重要话语路径加以使用。这个话题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
1.“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概念及其形成背景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意味着日常生活与艺术审美的融合统一,那么它背后隐含着一个对立面,即“日常生活”与“艺术审美”曾经分离,“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打破生活与艺术审美之间分离的结果。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已经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一直不乏对日常生活中审美现象的关注。但从古至今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却是一直在变化的:口传文化时期艺术审美与生活是融合统一的;印刷文化时期艺术审美与生活是分离的;电子文化时期艺术审美与生活又再次融合。
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主要通过口传进行交流,那时的艺术就是生活,人们的审美意识萌动于生活实践中。纸张的发明,印刷文化的出现导致了艺术与生活的分离,艺术以它的“贵族化”、“神圣化”拉开了与生活的距离,这种分离是艺术走向成熟必须经历的。熟悉西方美学史的人都知道,艺术与生活审美之间的分离通常被看成是现代艺术和现代美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一,因为这种分离意味着艺术审美的自主和独立,意味着艺术成为“美的艺术”。所以在许多学者眼中,认识、伦理、审美三个领域摆脱合一,走向相互独立的状态是现代社会文化的基本特质。继而很多西方理论家都认为,生活与艺术的分化是一种“现代现象”,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则是一种“后现代现象”。这样一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就成为后现代美学发展的新阶段,即是审美与生活重新融合的开始。“日常生活审美化”,如果仅从字面来理解,只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概念,历史地看,任何时代都有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诉求,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文化现象。人不仅是
社会的动物,政治的动物,更是审美的动物,从有记载以来的历史都可以看到审美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即衣食住行中,哪里不存在审美?
2.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日趋凸显
为什么“日常生活审美化”突然之间,会成为一个话题呢?
首先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突然而有的话题,而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陶东风在文中多次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有特定含义,它的出现有特殊社会历史原因,“它是作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原则而出现的,其范围已经不限于贵族或精英的圈子,因而不同于中国古代士大夫或西方19世纪唯美主义者的‘人生艺术化’”。
的确如此,中国古代士大夫平日里的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游山玩水,衣食住行之中都有美的存在。他们精心营构自己的精神空间,致力于文学艺术和日常审美活动的雅化追求,把自我塑造成一种从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的日常生活方式到吟诗作赋、著书立说的纯精神活动都充满了“艺术化”的人。
陶渊明的把酒访菊、忘情田园,是是一种“诗意人生”的写照;屈原对美的高扬也不遗余力,“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的苏轼,他们不仅擅长诗文而且精于书画;既具创作能力又具鉴赏能力。等等,逐日此类艺术化的生活在士大夫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些文人士大夫们从事各种艺术审美活动,营造一种幽雅的文化氛围,满足个人的高情逸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超越和愉悦。他们是一“风雅”文人,艺术构成了他们的生活、生命。而他们的生活情趣也往往高度审美化,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某种人格理想和生活理想。都是追求“生活的艺术化”、“生活的审美化”,但古人的“生活的艺术化”体现着对于人生的一种深刻理解,体现着一种审美理想,他们以此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他们追求的“生活的艺术化”属于“雅”文化,今日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古代士人眼中则是“俗”文化。古代士大夫和“知识精英”们属于上层文人,只有他们才可以享受到“生活的艺术化”,那些富贵之家即使有钱也只能是追求豪奢华贵,不懂得审美、艺术的生活,底层人民更是没有机会。今日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可以享受到。它不再是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也不仅仅限于这些人的“生活艺术化”,而是完全取决于外在于文人阶层的社会力量。
结语:
日常生活审美化只有在今天这样的语境中才可以发生,它依赖经济、市场、技术、传媒的发展。毫无疑问,日常生活中从来就有审美的存在,这一现象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中国士大夫生活中高扬的审美情操就是最好的例证。当代人对审美的追求已经紧紧地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以至于“追求美”不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通消费行为,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风格,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体现了人类的生活需求
、爱好以及对待生命的终极关怀,它甚至也是最贴近心灵层次的一种思想方式。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到来表明审美己经深深地渗透到当代人的生活流程中,并在实际生活中同人们的心态、风格以及爱好结合在一起,使审美变得和生活本身一样有趣。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1-26.
[2]陶东风.也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2-24.
[3]李西建.消费时代的审美问题——兼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现象的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3).
[4]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5] 艾秀梅. 日常生活如何成为艺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两种实践[ J] .艺术百家,2006,(4).
第一作者:李媛 (1989.1——),性别:女,25岁,汉族,籍贯河北省保定市,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第二作者:朱墨(1989.7——),男,25岁,汉族,籍贯山东宁阳,河北大学中文系12级硕士在读,现代汉语词汇,中西比较诗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