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学界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一问题仍然存在着争论,但是对这种现象仅仅从概念与性质的方面争论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要关注的是日常审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审美形式以及在现代所处的形态。本文主要从审美泛化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这一现象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认识解读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1
传统的美学认为美不应该涉及到利益,是一种纯粹的愉快的情感。这种观点说明了美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要比生活的层次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素养越来越高,传统美学的理论发生了重大转变。美学从纯文艺的范围迅速地传播到现实生活中,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美学与人们日常的商业、社交等活动之间以及没有明确的界限。本文主要从审美泛化的角度,对比传统与现代美学,重点讨论
当代的美学特征和泛化的原因。
一、现代美学泛化的特点
1、距离不复存在
人们常说距离才会产生美,传统的美学认为审美的主体与对象之间应该而且必须保持距离,美要严格地高于生活。人们必须到特定的场合才能欣赏特定的美学。比如去音乐厅听音乐,到美術馆看绘画等等。这是美与其受众的距离。美跟创作者的距离,要求美必须与生活产生距离,是对生活的总结与升华,要高于生活。这种美,回避了生活的阴暗与龌龊的一面,加强了生活中美的一面。而如今,这种距离已经不复存在。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电子设备观看戏剧、绘画,没有必要去特定的场合欣赏美。现代的美学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便是美学一种逆转、泛化的表现。这一种“去距离化”的过程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已经消失,生活与艺术在时代的发展中相互转化。
2、物质化
传统美学认为美应该是纯粹的艺术,是非功利性质的,美学的价值就在于其形式。这种美只在乎形式而不涉及到具体内容。比如现代形式美学,其讲究比例、对称等艺术的形式。而现如今的社会,人们的审美
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小说、绘画、诗歌等艺术门类,而且越来越关注生活中的器物。比如商场中的商品,娱乐场的装饰格局,园林的设计等。新兴的艺术门类也成为大众的审美对象,比如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健身塑形等等。现代的审美不再是仅仅的形式的存在,它已经落实到了各种实在的物质上,也不再为了追求艺术而变得艺术的纯粹的艺术形式,而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而变得艺术的一种手段。它在各种器物的造型、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成为满足消费需求的一种促销方式。
3、低俗化
传统的美学主要从意志、存在等精神层面来掌握美的精髓,这种性质与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具有无形而模糊的内涵。对于美的创作者来说,其作品追求的是气质、意境等高雅的境界,是由一瞬涌现的灵感来完成的。这些美的作品中包含着创作者对生命的体味,是传统美学的典型内涵所在。
而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已经不再是追求这种高雅的、脱俗的境界,而是与实际存在的政治经济等内容相结合。传统高雅的美学越来越被低俗和大众化。人们不再追求高雅的、具有恢宏气势的美,转而追求生活中琐碎的情趣。比如,一些护肤的期刊杂志,告诉如何保持曼妙身材和良好的肌肤,穿衣杂志告诉大家如何搭配才能显得时尚等等。美变得低俗化,失去了那种高雅的韵味,成为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时尚。
二、生活中审美泛化产生的原因
1、消费主义成为生活的主题
当今社会,商品过度的充裕使得消费主义越来越盛行。商品不再仅仅满足于人们的使用需求,还要讲求各方面美的享受。商品需要满足不同人对其的个性需求,同时不价格档次的商品需要获得不同消费档次人的青睐。消费文化很容易地利用了人们对于不同情感的诉求,商品的广告纷纷以满足人们的这种情感需求为目的出发来促进其销量的增加。因此,大众消费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对广告、品牌和欲望的消费。实在和影响的差别消失殆尽,人们的生活也已审美这一形式呈现,继而出现了后现代的文化现象。
2、网络等媒介的发展
当今社会传媒的主体已经由纸质的媒介转变成了电视与网络等媒介。媒介的改变,使大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交流、娱乐等生活方式,同时影响了美学的形式。由于电子媒介传播迅速的特点,通过其复制作用和市场的营销手段等方式,艺术与生活之间已经没有距离,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电子技术的发展,将生活与艺术紧密地融合,共同为人们构建了丰富的、超越时空的世界。
造成美学泛化的原因仍有很多,比如与美有关的创造者、相守者越来越多。经济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原先受众范围较小的艺术,也逐渐地被大众接受。审美不仅是人们对于艺术情调的追求,更是艺术与和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融合的结果。
总结:
总的来说,美已经从很少人企及的圣坛跌落到人间形成了文化的碎片。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纯粹的美被逐渐地低俗化、物质化,失去了原有的高雅和厚重,缺少了对生命真谛的感悟。但是,美的受众面变得愈加广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着美。我们要以辩证的眼观去看待这一问题,既要坚持美与大众生活结合,又不能抛弃美纯粹的魅力,从而促进美在生活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峰. 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王晓波. 怎样的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张玉能.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美学的本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33-37.
[4]陶东风.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现代传播,2005,(01):21-2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