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喜迎佳节的诗词
《元日》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衍生注释: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屠苏”是一种酒名,在古代,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都要喝屠苏酒,以驱邪避瘟。“曈曈”形容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桃符”是古代一种风俗,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像,挂在门旁,用来压邪,后来演变成春联。
二、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旧的一年已
经过去,渲染出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就像一场盛大的派对拉开了序幕。“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人们迎着新春,喝着屠苏酒,多么惬意。“千门万户曈曈日”,写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给人以光明、温暖的感觉,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希望。“总把新桃换旧符”,家家都换上新的桃符,寓意着辞旧迎新,展现出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写中秋的诗三、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改革措施,史称“王安石变法”。他的文学成就颇高,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诗歌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
四、运用片段:
春节的时候,我和家人一起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外面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我就想起了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嘿,这诗可真应景!就像我们在这鞭炮声中告别旧的一年,就像和一个老朋友挥挥手说再见,然后满怀期待地迎接新的一年。这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酒,就像古人喝屠苏酒一样,那感觉真是棒极了。新年的阳光洒进来,整个屋子都亮堂堂的,感觉新的一年充满了希望,大家还忙着贴春联,
这可不就是“总把新桃换旧符”嘛。这诗啊,把春节的氛围都写活了,好像带着我穿越到了古代的春节呢。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原文: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一、衍生注释:
“天竺寺”是古代的一座寺庙。“玉颗”这里指桂花。“珊珊”形容桂花飘落的样子。“露华”指露水。
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夜桂花飘落的美景。“玉颗珊珊下月轮”,把桂花比作玉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晶莹剔透,它们缓缓从月轮下飘落,仿佛是月宫中的仙子洒下的仙物。“殿前拾得露华新”,在殿前捡到带着露水的桂花,那种清新之感扑面而来。诗人接着说“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他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
事,推测这些桂花应该是嫦娥撒下来送给人间的,充满了浪漫的想象,让这首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神话彩。
三、作者介绍: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等。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他的诗多抨击时弊,同情人民疾苦,有一部分作品,如这首《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则风格清新,充满了奇妙的想象。
四、运用片段:
中秋节的夜晚,我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赏月。突然,一阵微风吹过,好像有什么东西轻轻飘落。我定睛一看,原来是桂花,那桂花就像诗里说的“玉颗珊珊下月轮”一样,一颗一颗的,晶莹剔透,在月光下格外美丽。我捡起一朵带露水的桂花,就想到了皮日休写的“殿前拾得露华新”。我对小伙伴们说:“你们说这桂花怎么就落下来了呢?”小伙伴说:“谁知道呢?”我就说:“皮日休说啊,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呢。说不定真是嫦娥看我们在赏月,就把桂花撒下来给我们啦。”大家听了都觉得特别有趣,这诗让中秋的夜晚变得更有诗意了。
《除夜作》
原文: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一、衍生注释:
“除夜”指除夕夜。“寒灯”指在寒冷的夜晚孤独闪烁的灯光。“霜鬓”指白的鬓发。
二、赏析:
这首诗写于除夕夜,诗人身处旅馆,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旅馆寒灯独不眠”,在旅馆里,只有寒灯相伴,自己难以入眠,一个“寒”字,不仅写出了环境的寒冷,更写出了内心的孤寂。“客心何事转凄然”,诗人自问为什么内心变得如此凄凉,其实答案不言而喻,远离故乡,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故乡今夜思千里”,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在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这种写法很巧妙,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霜鬓明朝又一年”,想到明天自己又老了一岁,而自己还在漂泊,那种伤感和无奈更加浓烈。
三、作者介绍: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但这首《除夜作》则更多地体现了他思乡的一面,展现出他内心的柔软。
四、运用片段:
有一年春节,我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回家。除夕夜,我一个人住在酒店里,看着那冷冷的灯光,就像高适诗里说的“旅馆寒灯独不眠”。我心里好难过啊,我就想我怎么这么可怜呢?这时候我就特别能理解高适当时的心情了。我想我的家人肯定也在想我,就像“故乡今夜思千里”一样。我摸摸自己的头发,心想这一年又过去了,我又老了一点,就像“霜鬓明朝又一年”,唉,不能和家人一起过年,这感觉真的太糟糕了。我暗暗发誓,以后无论如何都要回家过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衍生注释: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这里指华山以东。“茱萸”是一种植物,古时人们在重阳节有插茱萸的习俗。
二、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他乡的孤独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千古名句,平常就思念亲人,到了佳节的时候,这种思念就更加浓烈,就像被放大镜放大了一样,这是一种非常普遍而又深刻的情感体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插茱萸,发现少了自己一人,通过对兄弟登高插茱萸场景的想象,进一步烘托出自己的思乡思亲之情。
三、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四、运用片段:
我到外地去读书,重阳节的时候,看着周围的人都热热闹闹的,我就特别想家。我想我现在就是王维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啊。平时就有点想家,这到了重阳节这个节日,哎呀,那想家的感觉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真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我就想,我那些小伙伴们肯定都去登高插茱萸了,这时候他们会不会发现少了我一个人呢?就像诗里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给家里打电话,听到家人的声音,眼泪都快出来了,这诗可真是写到我心里去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