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影《孔子》中故事思想表达问题
作者:金典
来源:《文天地》2013年第07
        孔子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具有非常重要又极其特殊的历史地位,通过艺术形式再现这一历史形象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对电影《孔子》等表现手法、表达的思想、运用的商业模式等各个层面各个角度进行评说,并出现见仁见智的看法是极为正常的。文章仅就《孔子》中故事的思想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孔子》用故事表达孔子的思想
        一般來讲,电影是用独特的视听语汇为观众讲述一个或者一系列的戏剧性故事,传递某种思想或精神。故事是电影的基础,是思想或精神的载体。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仁者爱人的道德主张、对无道暴政的批判立场等,对儒家学派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他的这两个身份恰恰是不好表现的,导演胡玫说:思想家老想,教育家老说,都是电影最忌讳的,没动作又说教,这是这个电影最大的难题,要克服这个,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展现电影戏剧性上。
        通过故事和电影语言表现和传达孔子思想和精神,电影做了很大的努力。影片大致讲述了孔子后半生从得到鲁君重用仕途得意,再到遭受排挤仕途失意,而后周游列国历经坎坷,最后回到鲁国一心讲学,传播儒家思想的过程。正如学者们所言,《孔子》把《论语》的重要思想穿插进来,使孔子思想通过故事来展现,让观众了解到许多中华文化的精髓。
        二、《孔子》用故事表达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电影基本反映了历史文献的真实,截取了废除活祭、齐鲁会盟、力隳三都、等待祭肉、会见南子、陈蔡被困、痛失弟子、重返故里一系列故事,并把人们熟悉的论语中的段落语句融入到不同的故事场景中去,这无疑是可贵的探索。但就用故事表达思想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故事表达的思想概念化和标签化
        电影需要有属于人物的合理又有新意的桥段,作为孔圣人,有很多隽永的、哲理的、智慧的、幽默的故事和事件,可作为电影的故事来源,经过艺术加工成为独一无二的桥段。可是电影中大量运用名句做包装有概念化标签化之嫌。看过电影之后觉得似乎是所知道的孔子但又不是心中的圣人孔子。细细想来是因为人们了解的事情、典故讲到了,却不动人不精彩,如同隔靴搔痒,问题在于将故事电影化的工作做得不够。故史记中的故事
事电影化不是不以史实文献为基础,是说可以在大量的史实素材基础上对故事进行电影化的加工,进行更精心的设计,在这方面《孔子》还有欠缺。
        (二)故事在表达思想上有偏差
        鲁国国君重用孔子,孔子使其不废一兵一卒收复鲁国的失地,也因此成就了孔子在政治生涯里最为辉煌的时刻。孔子重,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但电影中的故事有些偏离了孔子的思想。如夹谷之会一场戏,在《史记》中虽然记载了孔子的话: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但孔子最终取得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靠的是礼仪。而在电影中,孔子主要依靠的是军事谋略而非礼仪,用空城计吓唬住了齐景公,迫使齐景公在慌乱中退还了汶上三城。孔子有军事思想和谋略,但也是以制胜,有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若无礼,军旅武功失其制的说法,但电影中武子台之战充满了血腥。这些背离了孔子的思想境界。
        (三)故事表达思想缺少内在的
        《孔子》无疑是要刻画孔子这个人物,所有故事都要为塑造孔子这个人物服务,这些故事可以展现孔
子的方方面面,但应有一个。但电影中每一个片段都在讲述孔子一个单独的不同侧面:夹谷会盟说的是智,高台平叛说的是忠,子见南子说的是礼……这一系列的人物刻画几乎全部停留在了儿童寓言式的浅显表达。通过一个个片段,贴上了一个个标签,而孔子真实、完整的形象却越来越模糊。孔子周游列国过程的展示,可以用字形容,如台词所言似丧家之犬
        在电影之中反复的一个画面是孔子行周礼的背影,每每看到此景便觉得孔子是寂寞的。正如南子说他的那样,世人可以理解夫子的痛苦,却难以理解夫子痛苦之中的境界。电影可能试图通过一系列故事刻画出晚年孔子拥有大智慧、大德行却不被人理解,拥有大理想、大抱负而无以得施的悲壮气概。但因为缺少只让人感到,没有震撼的张力。
        当然,孔子是一个特殊的历史人物,怎么看孔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用一步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准确把握和展现出孔子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极为艰难的工作,电影《孔子》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颖,孙小韵.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对立统一的视阈看《孔子》[J].当代文坛,20111.
        [2] .故事、戏剧与电影语汇的纠结——评电影《孔子》的导演创作[J].电影批评,20102.
        [3]李朝阳.论电影《孔子》中孔子形象的精神缺失[J].电影评界,201014.
        [4] .电影《孔子》能承受孔子之吗?[J].中国新闻周刊.20104.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