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故事的梗概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先秦两汉文学成熟期的代表之作,在叙事和写人艺术方面有很高成就,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你知道史记中故事的梗概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史记中故事的梗概,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中故事的梗概:圣人为人
孔子在家乡的时候,谦恭的像个不善言谈的人。但是,在宗庙祭祀和朝廷议政的时候,他的言辞却明晰通达、滔滔不绝,但却很谦恭、小心。上朝的时候,孔子和上大夫交谈,态度和气、中正自然;和下大夫交谈,理直气壮、和乐轻松。他进入国君的宫门,就保持低头、弯腰的恭敬姿势;快到国君跟前的时候,他小步快行,两臂后伸,恭敬有礼。国君命令孔子接待宾客,他的表情便十分庄重认真。国君如果召见他,孔子不等车驾备好,就先出发了。
鱼如果不新鲜,肉已经变了味,或者不按照规矩切割,孔子都不吃。席位不端正,孔子就不就座。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孔子从来不吃饱。别人哭泣的时候,孔子从来不唱歌。如果看见身着丧服的人或者是盲人,即便那人是小孩,孔子也必定改变面容,来表示悲戚、同情。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又说过:“道德的不修明,学业的不探求,听到正义的事情不能前往学习,对于缺点、错误不能马上改正,这些都使我忧虑。”孔子请人唱歌,如果人家唱得好,孔子就请他再唱一遍,而自己也跟着一块唱。对于怪异、暴力、霪乿、鬼神的事情,孔子从来不谈论。史记中的故事
子贡曾经对孔子说:“先生在文献方面成就卓著,这我们是知道的。而您讲的天道与人生命运的深奥见解,弟子们就不懂了。”颜渊也曾经感慨地说:“弟子对老师的学问越敬慕,就越是觉得它无比的崇高;钻研越深,就越觉得它坚实深厚。先生善于循序渐进的诱导学生,用典籍文章丰富弟子的知识,用礼仪道德规范弟子的言行,弟子纵然想要停止学业都是不可能的。我已经竭尽了自己的才智,好像有所收获,而老师的学问却依然高不可及。达巷这个地方的党人对我说过:‘孔子是多么的伟大啊!他博学多才却不专一名家。’”孔子听到这些话以后,都随之一笑地说:“我要专于什么呢?专于赶车?还是专于射箭?我还是专于赶车吧。”对此,弟子子牢回忆说:“老师曾经说过:‘因为没有被世主任用,所以我才有闲工夫学了许多的技艺’。”
史记中故事的梗概:知错能改
越石父是个贤才,但因为犯罪而被人囚禁。晏婴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车驾的左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把他拉回了家。由于晏婴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径直走进了内室,并过了好久也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婴绝交。晏婴很不解,匆忙整理好衣帽问道:“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了出
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你这话不对。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就会得到伸张。当我被囚禁时,那些人不解我,因而,即使受到委屈我也不觉得怎样。而现在,您是因为知晓我的长处才把我赎买出来,可以说是了解我的,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我还不如再回去坐牢呢。”晏婴恍然大悟,于是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史记中故事的梗概:公子为人
魏公子,名叫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僖王同父异母的弟弟。魏昭王去世以后,安僖王继位,赐封无忌为信陵君。当时,范雎逃离了魏国,到秦国做了宰相。因为范雎怨恨魏国丞相魏齐,所以,他便率领秦军围攻魏国,在华阳城下打败了魏军。为此,魏安僖王和公子无忌都十分担忧。
无忌为人仁厚,又能够礼贤下士,所以,天下的士人都争相前来归附他。无忌门下的食客有三千人之多。在这个时期,很多诸侯国因为无忌的贤能和他门客众多,竟然有十余年不敢侵犯魏国。
有一次,无忌与魏王正在下棋,突然,有大臣报告说从魏国的北方边境传来了烽火警报,赵国的军队南下侵略,就要进入魏国境内。魏王听了之后大吃一惊,就停止了下棋,打算召开紧急会议。无忌对他说:“大王不要担心,这只不过是赵王打猎而已,并不是入侵。”于是两个人继续下棋。但是,魏王心里仍然很害怕,
心思早就不在棋上了。过了一会儿,大臣又来报告北部边境的情况,说赵王是在打猎,不是入侵魏国。魏王非常吃惊,问无忌说:“公子为什么知道事情的真相呢?”无忌回答说:“臣的门客之中,有人可以打听到赵王的一举一动,他们总是把这些情况及时地报告给我。因此,我知道赵王是在打猎。”没想到这句话竟然改变了魏王对无忌的看法,他害怕无忌的贤能,担心他早晚会取代自己,于是再不敢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