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不孤独的人生
一位低贱的电报发报员期望儿子成为一名有身份的律师,而叛逆的儿子为实现文学梦想依然放弃了法学专业。父亲气得指着儿子诅咒:“你小子等着去吃纸吧。”许多年后,当儿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直对儿子未读完大学而耿耿于怀的父亲终于喜笑颜开地说:“我现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发报员和最知名的父亲了。”
早熟的青春
即便日后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也坚持认为自己不是读书写字的“好材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想象力丰富再加上运气好”。加西亚生在二十世纪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省一个依山傍海的小城镇。小时候,他的最大的梦想是有朝一日成为魔术师。
加西亚十二岁时只身来到首都波哥大读中学,不久在那里邂逅了妹妹的同窗好友,一位有着埃及血统的东方女孩梅塞德斯·巴尔查。梅塞德斯的美丽让情窦初开的加西亚神魂颠倒,他们一见钟情,第一次相遇,彼此就决定非对方不娶,非对方不嫁。但他们少年时代的恋情很快就受到双方父母的干涉,而两人最终走到一起又苦苦熬了十三年。
中学时代的加西亚对文学的兴趣不是小说,而是诗歌,他还加入了学校里的诗社。后来在与文学老师的一次
交谈中,他被善意地告知自己的诗根本不像诗。老师建议他还是写小说,因为诗歌与他无缘。加西亚后来把他出版的第一本小说献给了这位文学老师,他说正是由于老师的“及时点拨”让他迷途知返,断送蹩脚诗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
流浪的日子
加西亚在父亲的期待下考入了波哥大国立大学攻读法律。但学法律只是父亲一厢情愿,而非他本人的意愿。加西亚的父亲指望他学有所成,希望他长大做一名律师,因为律师是通向上流社会的捷径。加西亚对法律毫无感觉,他背着父亲中途辍学,并在一家报社谋到职位。
在报社工作的同时,加西亚坚持写作,其中《蓝宝石的眼睛》是加西亚的小说处女作,里面包括了他创作初期在刊物上发表过的短篇小说。1950年,加西亚将自己修改好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枯枝败叶》寄给阿根廷的一家出版社。结果该出版社以“负责”的口吻给他回信劝他尽早放弃这个行当。尽管这封信挫伤了加西亚,但他仍不死心,消沉过后,他接着将作品寄给其他出版社,结果却都是石沉大海。直熬过五年后,终于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这部作品,但不幸的是加西亚不仅没拿到一分钱稿费,相反由于出版商的破产他还要支付一切出版费用。
加西亚的父亲一直不能原谅他放弃学业,尤其是不能原谅他放弃学习法律做律师的决定。他认为儿子穷困潦倒的生活完全是他沉迷于不切实际的“文学创作”的结果,他再也不能容忍加西亚“瞎折腾”了,他要求儿子回到大学重拾法律专业。为了不让父亲伤心,加西亚只好硬着头皮回到大学待了几个月,但很快又一次违背了父亲的意愿从学校逃了出来,他最终都没有完成大学教育。愤怒的父亲知道后指着儿子诅咒:“你小子等着去吃纸吧。”
不久,他的短篇小说《六点钟到的女人》获得了全国“短篇小说奖”。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经济上的利益,他仍然一贫如洗。同时哥伦比亚的政治气氛变得紧张,正值青年的加西亚怀着无比热情的勇气投身革命。他以匿名的方式创办了一份报道新闻和评述时事的副刊。他的一篇时事报道惹恼了独裁政府,他受到了通缉,为了免去牢狱之灾,加西亚告别了同事,告别了已经当了十年未婚妻的梅塞德斯流亡到巴黎,后又去了罗马。
在罗马,他作为报社的驻外记者有了一份体面的收入,每月三百美元。但好景不长,报社因为报道敏感的政治新闻被查封了,加西亚迫于生计又回到巴黎开始了流亡生活。
流落法国期间,加西亚完成了长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创作,尽管文学界的朋友们无不称赞这部优秀的小说,可就是没有出版商愿意出版。他仍然过着潦倒的生活,等待成了生活中的全部希望,等待发薪的日子,等待出版社的回音他变得怀疑自己,怀疑这种无望的等待是否要陪伴他一生。
离开巴黎后,加西亚接受了委内瑞拉一家杂志社的工作回到了拉丁美洲。并用回家探亲的短暂机会迎娶了梅塞德斯。
别样生活
婚后加西亚带着妻子一起来到委内瑞拉,很快他们就有了孩子,加西亚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已为人父的他必须拼命工作养家糊口。经济的拮据让加西亚不得不厚着脸皮求助一位定居墨西哥的文学界朋友。当他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墨西哥城时囊中羞涩得以至于买不起机票。他的第二个儿子出生后,家庭生活的压力逼得他不得不超负荷工作,他开始创作电影剧本。尽管他很努力,还是被说成是“蹩脚的三流编剧”。这让他变得郁郁寡欢,他后来自曝说如果不是因为生计,他真想甩手不干。“搞电影的都是土匪、白痴和文盲。”但他还是得迎合他们,因为那些人出手阔绰,能给他提供面包……
繁忙的工作之余加西亚仍旧挤出时间去进行文学创作。命运在1961年有了转孤独的人生机,那部让他痛苦了数年的长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终于出版。另一部小说《恶时辰》在西班牙出版。短篇小说集《格兰德大妈的葬礼》在墨西哥出版。1965年秋的一天,加西亚夫妇和孩子们驱车度周末,突然在开车的那瞬间,他来了灵感。他掉转车头匆匆赶回家把自己关进书房,一关就是十八个月。当这部“难产”的书稿《百年孤独》问世时,加西亚已经变得胡子拉碴,瘦骨嶙岣。这十八个月是他们最难熬的时间,梅塞德斯为了支持丈夫写作变卖了所有家产,他们已经债台高筑,最后连邮寄书稿的钱都没了,梅塞德斯用仅存的首饰支付了邮资。
经历了同样的寄出、退稿后,阿根廷的一家出版社终于出版了他的书。《百年孤独》让加西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当他和妻子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时立刻就被人认出,他们受到了无数读者的疯狂追捧。《百年孤独》被评论家誉为“美洲的圣经”,很快就风靡了整个西班牙语地区,接着又风靡了全世界,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版等相继推出。《百年孤独》让全世界的读者认识了哥伦比亚和加西亚·马尔克斯。
从此不再“孤独”
《百年孤独》的成功让加西亚·马尔克斯从此成为最不孤独的人,他的生活也失去了安宁。每天他都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和出版商,还有读者。他的时间被这些无聊的琐事侵占,甚至有人恬不知耻地寄给他求爱信和裸体照片,加西亚变得很不愉快。为躲避媒体和公众的注视,他把家从墨西哥搬到了西班牙的巴塞罗
那,他回到打字机前继续他的创作,完成了《家长的没落》、《巨翅老人》、《幽灵船》等作品。
早在1969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就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有人持异议认为他的作品“不够分量”。十几年后的1982年,他终于在众望所归中站在了诺贝尔奖的奖台上。当他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我再也不是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了”。瑞典文学院给他的评语是:他的小说以丰富的想象编织了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相辉映的世界,反映了一个大陆的生命与矛盾。
获奖后的加西亚决定返回祖国哥伦比亚定居并创办一份言论自由的报纸。但遗憾的是,几年后他还是离开了故乡并关闭了他的报社。1983年后,加西亚离索居,在墨西哥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1985年,长篇小说《时期的爱情》发表,但此后他所有的作品都不及《百年孤独》所受的赞誉多。
晚年加西亚由于身体原因一直在墨西哥家里深居简出,有时也会隐姓埋名外出旅行。他积极投身到反恐和哥伦比亚的禁毒事业中。2000年,当古巴与美国因偷渡小男孩埃连的遣返出现危机时,加西亚义无反顾地站在了老朋友卡斯特罗一边,并撰写了《埃连陆上遇难》一文。2003年,已过古稀的加西亚公开反对美国出兵伊拉克并积极投身反战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