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网名
【导读】繁华过后终成梦,难免寂寞忧伤。历史的无情残酷,换来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辉煌的一页,留给民族最为平和豁达的宽容胸怀。
盛夏时节,黄州古城裸露在一片酷暑中,山赭赤,岩壁垂直,一片红。刚一下车,一阵阵热浪便扑面而来,让人有些猝不及防。然而,东坡赤壁内却是游人如织,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让我好生感念:在中国的版图上,黄州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城,一个鄂东大地上极其平常的一隅,何以有如此大的魔力让中外游客痴热?我想,这大概是缘于这块土地上演绎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留下了苏东坡等一代文人墨客的精神足迹。
东坡赤壁位于古黄州城西北边,始建于西晋初年,距今约一千七百余年,历经多次修建,至清康熙末年始更名为东坡赤壁。大门外保存着一截黄州古城墙,在夏日的阳光照射下,显得愈发古朴和沧桑。城楼上正在举办各类书画展览、古石展览,楼内隐约传来箫笛和古筝的弦乐&&岁月流淌,古风尤在,今日黄州文化氛围如此浓郁,真是令人欣慰。正当我沉浸在亢奋之中,导游的一番解说又让我顿生纠结:原来黄州古城有一条老街,曾立有四十八个牌坊,其规模和年代在全国均属罕见。初期,破四旧时牌坊一夜之间被毁,听来实在令人扼腕。
站在江岸远远看去,赤红陡峭石壁直逼浩荡东去的大江,浊浪排空,阡陌纵横,不由在心里吟咏起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名篇佳句。千余年过去了,我们在这块红土地上延续着历史的大浪淘沙,体味着苏轼的清纯和空灵,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旷达与豪迈。我徒然有一种感觉:与江南的那些名山大川相比,这里的风光说不上奇特与秀丽,但似乎显得不同寻常,不同凡响,或许因为心里有了苏轼,心里想着苏轼,才使眼前的景致流溢着千古不衰的魅力与光彩。
缓步走进东坡赤壁,不由得安静下来,感觉小城黄州到处都氤氲着苏轼的余韵:空气中流好听女名
动着苏轼的气息,碑阁里镌刻着苏子的才情,酹江亭见证着苏轼的豁达,赤壁山折射着苏轼的光芒&&苏轼把黄州小城搅热了,苏轼又把去黄州游玩的客人冷却了。在这里,没有游人在为苏轼鸣不平,每个人都在静心屏气地聆听苏轼,感悟苏轼,解读苏轼。
公元1080年2月,一个乌台诗案,将一个大师和一个偏僻的小县连到了一起。四十三岁的苏轼带着被宽大处理的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满身疲倦和伤痕向黄州走来,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折和精神的升华。
黄州贬谪期间,苏东坡从我生无田食破砚的官禄之人变成了靠躬耕田亩养活家人的农夫:垦荒,种地,建房。那些年月,他住草房,点油灯,穿草鞋,披蓑衣,白天睡觉,晚上外出溜达。赤壁山是苏轼当年躬耕之地,如今已是山环水绕,林木茂密,哪有当年诗人黄泥满地的情状?倘若苏轼重游故地,多少有些不适应的,他还是喜欢那条种地的坡地和在坡地上亲自筑堂而居的雪堂。
显卡天梯图2016 在黄州,苏轼没有被艰难的岁月所拘囿,对他而言,诗文已经成为对生活的超越。黄州成全了苏轼,黄州也赋予了他一个新的舞台。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日益成熟的苏轼在开始展示其文学才华上的天赋的同时,把这个舞台上的人生也日益装点得闲适平和起来。四年
零两个月的时间,是苏轼政治生涯的低谷,也是他文学创作的巅峰,他创作了诗歌约220首、词66篇、赋3篇、文约169篇,书信288封。举世闻名的大才子,一夜之间,似乎明白了人世间最难以言说的个中情理。或许人生就是没有情理可以细细解说的,苏轼懂了,真的懂了。
迎石壁拾阶而上,便是赤壁最重要的景点二赋堂。二赋堂为古古的木楼,堂中央一木壁顶梁而立,高约两丈,宽与堂齐,正面刻《前赤壁赋》,通篇为楷,笔笔功力,字字精神。背面的《后赤壁赋》则汉隶与魏碑相兼,豪迈俊逸,苍劲有力。一词二赋中的任何一篇,都可凭借其文学价值耀眼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它把苏东坡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表达得淋漓尽致。站在堂内的屏风前,默念着屏风上千古不朽的诗句,我感觉苏轼离我们很近,很近。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道出了天地之道的精髓;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达到了庄禅之道的极致&&于是乎,我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把酒临风、凭栏远眺、挥毫泼墨的活生生的苏轼。
沧海桑田,江山依旧。长江还在,赤壁还在,苏轼还在。
赤壁公园的池东空地上耸立着一尊苏轼全身立像,面对大江长天,背手执卷,衣髯飘逸,
凝神沉思。我在苏子的立像前默默伫立,面对这位命运多桀、颠沛流离的文化流浪儿,内心涌起无限的敬意。注目良久,我试图与他对话,他却默然不语。是在追忆哪段灰飞烟灭的历史?还是在感叹今日黄洲的变迁?我无法得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与二赋堂相邻的有坡仙亭、睡仙亭、放龟亭以及问鹤亭、涵晖楼等,它们都记录着苏轼当年的历史和文化遗迹。坡仙亭内,最引人注目的是苏轼所作的一副意境深远的月梅图。据导游解释,图中圆圆的月亮上方大半边呈黑,下半边只有稍许的白月牙,这黑多白少暗喻了当时朝庭的黯淡。而那枝行枯稿却又吐绿开出花朵儿的梅,中间生出两枝,一支独秀,一支呈折断倒状,暗喻了苏轼当时潦困时的情形。我无法考证导游解说词的正误,或许它真实的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或许它只是后人的一种猜测与渲染。无论怎样,我都为苏轼的才情所折服。人工
苏东坡曾总结他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寥寥数语,寓意深邃。山水酒月,都成为诗人笔端的寄托。繁华,铺排,统统绝迹了。原本并不轻狂的青春岁月,再也没有了抱怨才情的埋没,寂然如菊,悄然绽放。这个时候,山青了,水秀了,酒醉了,月圆了。也许我的臆断对于苏子多少是不公平的,来到黄州之前,所谓的科举考试的榜眼风
光,所谓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才华,所谓的心忧天下,都比不上眼前的山水酒月来得真实有趣。
苏轼曾在黄州向世人表白:我早已把我当成满弓待发的箭弩。我将用我的文字激情,发射出我人生所有的恬淡。《赤壁怀古》、《赤壁赋》、《承天寺夜游》可谓天赐之作,在他忙于科举考试时写不出,荣登高位、飞黄腾达时也写不出,官场内斗、争权夺利时更写不出。那个时候,他只能在八股官样文章中为实现功名利禄思想而奔波;那个时候,他只能在政治斗争中被动的节节败退。一句话,他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热情来完成这样的书写。只有在远离京城寄情山水身心放松之时,才可能自胸中涌将出来这些泉水汩汩滔滔般的文字。如快活无拘束的鱼般在海里自由自在的游荡。
他也有过寂寞与孤独,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样的孤独是文化人的孤独,恰恰是这种孤独无告的痛苦,使他彻底远离喧闹,寄情山水,去与方山子、庞安常这样的异人相交往。当然,更多的时候,他是一个人在沉思默想。即使是《赤壁赋》这样的千古名篇,我们同样可以理解为苏轼一个人在满月的秋天夜晚,一个人独自游荡于江面之上,所谓的
客,其实是另一个对话的诗人而已。孤独至此,寂然无声,应该有彻底爆发让人震惊的一天。
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对于苏子来说,对于黄州城的苏子来说,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
黄州赤壁,已经成为一座东坡精神的丰碑,而整个赤壁山正是它的底座。苏子的精神和人格如眼前这滔滔江水在时间的长河中奔腾不息。和司马迁相同的是,苏子也遭受莫大的贬谪和排斥。两人在悠悠历史的长河中,都无意间抛弃了他曾经的对手和他所在的朝代,都凭借着手中的笔占据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只是,司马迁的信念是逼迫出来的,苏子内心则是平静的。两人的定力应该是有差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苏子显然要淡然许多。因为就他而言,真的是既无道德目的,也无使命作用,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茫茫宇宙,滚滚长江,这是一种温暖,也是一种亲切,绵长浑厚,悠远深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
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豁达,多么淡然,多么从容,这是最大的人生智慧,这是响彻天地的天籁之音。人生,没有永久的喜,也没有长久的悲,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说得真好。我想,我们此生难有一代文豪超凡脱俗的独特魅力,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常日子。
繁华过后终成梦,难免寂寞忧伤。历史的无情残酷,换来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辉煌的一页,留给民族最为平和豁达的宽容胸怀。这多少给我们带来一丝安慰,这种安慰,是关乎人文精神关怀的,它理应成为我们民族精神品格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补办车牌 滚滚长江东逝水,眼前的江水不正是当年苏子月夜泛舟得到真趣的江水吗?想到这里,走出景点时,我不由羡慕苏子又是何等的幸运。官场政治的失利,却换来为人为文的海般宽广,黄州留下东坡人生最美的风景。我真为他高兴,尽管这高兴中更多掺杂的是心酸。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