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摸底专项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古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选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我们读书一要有志气(志向):二要有________,三要有________,这三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4]读懂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
A.借助注释 B.联系上下文 C.使用工具书 D.以上都是
[5]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短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文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杨氏之子》选自___________。
2.请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   (   )   A.拜见 B.到
(2)甚聪惠   (   )   A.好处 B.同“慧”,智慧
(3)儿应声答曰   (   )   A.叫做 B.说
3.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对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理解。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自度其足  ___________  (2)至之市而忘操之 ___________
(3)吾忘持度  __________  (4)反归取之 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文中加点的“其”指的是________。“夫子”指的是________。
[2]“此是君家果。”这句话是________说的,他这样说是因为___________。
[3]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B.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C.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
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结合他说的话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古文阅读。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盖士人读书  __________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
如井蛙之窥天  ________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选文,完成练习。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节选自《少年中国说》)
[1]选文的第一段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出这些事物后填空。
→河流→
[2]选文中“______”这个词语表示将来会大有可为或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写一个和“前途似海”一样带有“似”字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
[3]朗读选文第二段时的语调应该________(轻柔  低沉  高昂)些,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一段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请结合你的理解用线连一连。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象征着少年中国顶天立地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象征着少年中国突然崛起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
7. 文言文阅读。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虎求百鲁而食之(  )
A.设法得到 B.恳求,乞助
C.需要 D.寻
[2]天帝使我长百兽(  )
A.替,让 B.出使 C.派,差遣 D.用
[3]天帝使我长百兽(  )
A.管理,治理 B.生长,发育 C.增加 D.排行第一
[4]兽见之皆走(  )
A.失去原样 B.跑,奔跑 C.通过 D.走路,步行
[5]“狐假虎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6]百鲁看见老虎和狐狸皆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寓言故事讽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8. 读故事,完成练习。
魏文侯与虞人(虞人:管理山泽打猎的小官)期(约定时间)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_______》,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时期______家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____________
(2)物莫能陷也_____________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____________
(4)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A.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B.不要自己夸耀自己。
C.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D.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10. 课外类文阅读。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卜算子·咏梅”中____________是词牌名,____________是题目。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的“她”指__________,赞颂了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11. 文言文阅读。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孙权劝学练习题
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解)①鄙,边境。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宋昭公出亡(_____) (2)吾知所以亡矣(_____)
(3)被服以立(_____) (4)卒得反国(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