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
学教育
《青崖白鹿记》中的主要门派是天台派、庐山派、洞庭派等,此前武侠小说常见的武当、华山、峨眉等派完全隐去,少林只一处言语提及。景物描写也不同于以往仅作为场景转换的必要交代,而有意识地营造出弥漫全篇的清丽的山水气息,浑然一,消融掉(如作者自言“白白的弄一堆”来的)江湖的腥风血雨。
其次,武林盟主、剑术尊师等高大威权者的形象——可以概括为“父亲”角——在沈璎璎的作品中经常缺席,畸形的两性关系也成为表达对男性江湖的排斥嘲讽的手段。《木兰花树》中的唐小谢要通过寻父来产生自我身份认同,结果发现父亲是个魔头;而武林名门圆天阁作为通常意义上的江湖的缩影,“忙着争名夺利、维护家族利益与传统,生活空洞无聊,在某种意义上又自足自给、自成体系”[7],在这个环境里,最优秀的弟子陆希潘与江枫竟是同性恋。《血娃娃》中的唐倩伶被母亲阴谋送入优昙山庄,为颠覆这一秩序,甘愿被庄主侵犯,到成功近在咫尺的一刻才发现庄主是自己的生身父亲。而在两篇作品的后篇《屏上暗红蕉》和《雪融香》里,陆希潘的妻子薛华丹的“妻性”被陆折磨得
丧失殆尽,转而以“巫”这一被男性
江湖目为邪恶的手段令丈夫和“情敌”
我也追星自相残杀,永遭禁锢;继任优昙庄主
的唐倩伶也没有表现与这一地位相当
的“母性”,编造玩弄人心的谎言,使
男下属丁香相信是他的绝情导致师弟
雪颜的死,暗将其杀害,却造出一对
不为世所容的爱侣殉情的假象。沈璎
璎激烈地说:“什么侠义精神,在我心
里简直一钱不值,那都是封建残余的
陈腐滥调,与我们现今的生活格局,没
有任何意义。”[8]她怀着此种质疑,在
“武侠”这一男性话语权力达到巅峰的
情境中始终保持警醒,寻女性自己
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韩云波.大陆新武侠之发轫[J].今
古传奇·武侠版,2004,(6):7.
[2]北都.璎璎简介[EB/OL].晋江文
学城[2003-11-17].bbs.jjwxc/sho-
wmsg.php?board=118&id=74&msg=晋江文
学城→网友交流区→陌上花.
[3]沈璎璎.逝雪[M].北京:新世界出
版社,2005.
[4]沈璎璎.水调·红豆[EB/OL].晋
江文学城[2003-11-27].www.jjwxc/
我不愿让你一个人歌词onebook.php?novelid=4907.
[5]沈璎璎.沈璎璎作品完全集合[EB/
OL].百度贴吧[2007-4-1].tieba.baidu.风景画手绘
com/f?ie=utf-8&kw=%E6%B2%88%E7%
92%8E%E7%92%8E.
[6]舌战九阳话“武侠”[J].今古传奇?
武侠版,2002,(12月上半月号):133.
[7]郑保纯.论大陆新武侠的当代性回
应[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4,30(4).
[8]沈璎璎.关起门来反省[EB/OL].晋
江文学城[2004-4-6].bbs.jjwxc/
showmsg.php?board=118&id=74&msg=晋江
文学城→网友交流区→陌上花.
作者简介:郑韵扬(1992—),女,北
京人,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1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评论
透过《定风波》探析苏轼在黄州时的华丽蜕变
王丽霞
(深圳坪山高级中学,广东深圳518118)
[关键词]苏轼;黄州;定风波;自我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那么,在黄州时苏轼的思想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透过他在黄州时写的《定风波》来做进一步的探析。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有感而作此词。那么,淋这场雨时作者的心情是如何的呢?我
们先从苏轼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探索。
一、苏轼与自然
元丰五年的三月七日,苏轼前往
沙湖买田,不料骤雨突降,你听,大
雨“穿林打叶”可见雨之猛,雨之急。
下雨避雨是人之常情,更何况“雨具
先去”,同行皆狼狈,纷纷逃窜避雨。
苏轼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可见条件
之艰苦。农历三月的黄州正是春寒料
峭的时节,一阵冷雨浇过来非淋个透
心凉不可。再加上料峭的春风吹来,顿
觉寒意阵阵,酒意早就醒了。此刻,周
围的自然环境其实是蛮恶劣的。那么,
此时,苏轼的心情是如何的呢?
雨下得很大,但正在淋雨的苏轼
不但自己不管风吹雨打,还劝人“莫
喜洋洋幼儿园听”,更有甚者还边走边唱“吟啸徐
行”,这哪是在淋雨,这明明是在与大
自然热情地拥抱!竹杖芒鞋又有何
怕?在苏轼看来,比骑马还觉轻快!
有雪苏轼也非神仙,雨后吹风也觉寒冷,但
刚刚有点凉意,便看到了雨后升起的
斜阳,也许还有美丽的彩虹呢!沉浸
其中的苏轼那还记得什么叫做寒冷
啊!
由此可见,尽管天气风云变化,但
此时此刻的苏轼与周围的环境水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07
学教育
融,物我合一,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雨中行吟图”。苏轼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在《赤壁赋》中曾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大自然是苏轼永恒的精神慰藉。因此,沉浸于大自然中的苏轼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透过这首词的字句,我们明显感觉到在这场自然风雨的背后拥有深刻的社会涵义,下面我们来探索一下此时的苏轼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苏轼与社会
要探索此时的苏轼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必须从苏轼被贬黄州的遭遇谈起。遥想苏公当年,年仅19岁便一门三父子同时中进士,名震京师,尤其是苏轼更是差一点成为状元。据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记载“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此时的苏东坡,太后垂青,官场得意,文名日盛。正是待机施展青云之志之时,却遇到了乌台诗案,一政客与小从其诗词中断章取义寻求罪证,从而啷当下狱。那么东坡到底犯了什么罪?苏辙有句话说得好“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在狱中,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他给苏辙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绝命诗句。所幸他没死,但这次濒临死亡的体验,使苏轼深深体味了仕途的多舛和人生的忧患。900多年前的大年初一,苏东坡从死刑牢狱中被押出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来到一个很荒凉的小镇——黄州。面对这样的人生厄运,苏东坡如何面对呢?带着这样的背景,让我们重新阅读本词。
这样看来,《定风波》中的这些恶劣的自然环境便有了深刻的社会涵义。“穿林打叶”的风雨很轻易便被联想到社会之风雨,也许是小的构陷,也许是衙役的侮辱,也许是人情的冷暖,也许是爱妻的早逝,也许是友人的疏离。“一蓑烟雨”同样也蕴含着人生的风风雨雨;总而言之,周围的种种让正处壮年,期待建功立业却被闲置起来的苏轼感觉前途渺渺。面对这些社会上的凄风苦雨,苏轼又是以怎样
的心态来面对的呢?
苏轼就是苏轼,面对风风雨雨,呵呵!“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个“任”字傲骨全出,一个藐视祸难,风吹雨打都不怕的东坡形象便跃然纸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更是富有哲理韵味,这里颇有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豁达与
超脱。诚如刘乃昌先生所说:“这是他
回味人生昨梦前尘而获得人生觉醒的
哲言。”这些所谓风雨,料峭,所谓竹
杖芒鞋、萧瑟,既是眼前景,也是作
者人生经历与体验的物化,东坡在这
里告诉我们:他虽然在社会上遇到了
种种不如意,但是却能以一种乐观的
精神到了与社会风雨的和谐相处之
道。
苏轼真的能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和
谐相处吗?凡了解苏轼的人都会打上
大大的问号。苏轼曾发问自己腹中是
何物?众说纷纭,苏轼不以为然。唯
有侍妾朝云曰:“学士满肚子的不合时
宜。”苏轼大笑曰:“知我者,朝云也。”
苏轼的确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在王
安石变法时,他反对,遭新党打击;在
司马光废除新法时,他又反对,遭旧
党打击。那么如此不合时宜的一个人,
他是怎么能做到与社会和谐相处的
呢?这就要从苏轼与自我的关系中来
探求答案了。
三、苏轼与自我
黄州时期的苏轼在思想上进行了
怎样的自我调试呢?我们可以由词下
片的“归”字探索开来。苏轼到底要
归向何处?
贬居黄州的苏轼过着这样的生活:
“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
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
木,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这与归
园田居,安详田园之乐的陶渊明甚为
相像,更何况此期间他写了大量的贺
陶诗、评陶诗,与陶渊明神交已久。他
会学陶潜归隐么?某一天苏轼作词一
首《临江仙》,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小
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太守看到后,
大惊,难道苏轼要逃走归隐?!因为
苏轼在黄州虽挂名团练副使,实则有
名无实,当地长官要担负起监管的责
任。忙寻东坡,等到了苏家之后,竟
发现东坡睡的正香呢!那么,面对这
样失意的人生,他为何从未归隐呢?
贬居黄州期间,苏轼曾斋居天庆
观,焚香安国寺,希望以佛老思想解
脱内心痛苦,而对黑暗现实实行精神
的超越,可是他经世济时的思想却一
天也没有平静过。这要从苏轼从小受
的教育谈起。其父苏洵即是一代大学
问家,虽科场屡不得意,但却把全部
希望寄托在了两个孩子的身上,亲授
学问。苏轼十岁后,父亲游学,其母
程氏亲授儒家经典。苏辙在《东坡先
生墓志铭》中写道“公生十年,而先
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
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
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
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
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
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
夫人喜曰:‘吾有子矣。’”可以说,从
小在其父母的激励下,苏轼便有为民
请命的道义担当。儒家经世致用的思
想深处深深地扎了根。为官一任,造
福一方。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先后在
八个地方做官,都政绩卓著,深受百
姓爱戴。因此,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
苏轼是不可能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的。既
然不是归隐,那么这里的“归“到底
是要归向何处呢?
到了黄州之后的苏东坡,在寂寞
中反省自我,反省自己的才华外露,反
省自己的缺少自知之明,名义上是反
省悔过,实际上却是痛定思痛,追求
个性自由的理念正在越加执着坚定。他
一层层地剖析自己,剥除身上的每一
点异己的成分,躬耕生活也让他体味
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在反省中,
他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脱胎换骨,他对
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实行空前地融会
贯通和梳理批判。在黄州,他真正的
成熟了,他回归到自己的内心深处,他
到了真正的自我!他要获取真正的
个性自由。同时,他把对个性自由的
追求加以升华,使之沉淀为社会理性,
发展成为他对整个人生目的和意义的
探求,从而确立起他处世人格的标准。
警察面试技巧苏轼的自由人格并不是对现实、社会、
人际关系的回避,而是在执着现实、上
下求索、顽强斗争的艰苦境遇中抽绎
出来的哲学精华。因此他能在日常生
活情境中感悟人生真相,拈花一笑,心
境一片澄澈。一次小小的淋雨事件,也
能让我们看到一个豁达的东坡形象。此
后无论得意也好,失意也罢,他都能
很好地调试自我,在黄州,苏轼与自
我的关系到了水融的地步,从此
他便活得自在,活得潇洒!
总而言之,苏轼在黄州,在雨中
一声长啸,引得文坛激荡,千载以来,
犹令人追慕不已。一个旷达的苏东坡
也从这里开始诞生,成熟,走向了完
美。愿我们都能像东坡那样虔诚地守
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
[2]崔钟雷.《唐宋八大家文集》。
作者简介:王丽霞(1980—),学历:
研究生,籍贯:河南,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