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太匆匆》教学设计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袁祖花
一、教材分析
《时光太匆匆》是《亲近母语》第十二册第十五组内容,里面共有四篇文章,第一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匆匆》,第二篇是德国席勒的《孔夫子的箴言》,第三篇是刘勇的《留住今天的太阳》,第四篇是马南的《生命的三分之一》。这一组课文体裁不同,有散文,有诗歌,有记叙文,有议论文,但都是告诉人们时间不等人,教育人们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
如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第二段,写作者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无声地消失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作者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最后作者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他反躬自问:“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思索的结果是明确的,他不甘心虚度此生:“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结尾一句,照应了开头,突出了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再如《留住今天的太阳》通过生动的事例告诉人们:“今天的太阳下山了,就永远不可能回来。人要活得充实和有价值,就必须学会留住今天的太阳。尽管人不可能永远留住太阳,但是人可以比太阳走得快一步或两步,甚至三步四步,这几步看起来似乎很微小,但作用却非常之大。”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生活实践,他们能够自读自悟。教师可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可以想到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作家笔下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可启发他们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应该如何争取三分之一的生命而不至于继续浪费呢?时间究竟是什么?
三、设计理念
着眼于发展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丰富和扩展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善听、善说、善读、善写等语文能力及习惯;从而陶冶美感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训练自主独立的个性,学习做
人的言行、品德。
四、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写出读了这组文章后的想法。
4.搜集关于时间的名言佳句。
五、教学准备
1.配乐朗诵(用磁带录好)
2.制作课件
3.搜集关于时间的名言佳句
六、教学流程
(一)出示保尔*柯察金关于时间的一段话。
(二)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时间的名言佳句
(三)自学
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这一组课文,然后用一句话说一说读后的总体印象。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欲望,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畅所欲言
你最喜欢哪一篇的哪几句或哪几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机指导朗读,启发学生感悟。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愿我们转变观念,放开手脚,摈弃繁琐的分析和廉价的提问,加强对学生练读的指导,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读书时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哇啦哇啦的读书声奏成一支美妙的交响曲)
(五)精彩回放
1.配乐朗诵《孔夫子的箴言》和《匆匆》的片断
2.课件展示《留住今天的太阳》和《生命的三分之一》,教师在一旁配解说词。
(六)记忆大放送
背一背自己喜欢的篇幅或段落或几句话,比一比,赛一赛。
(不仅注重学生的今天,还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七)展示未来名言
每个学生自创一句关于时间的话,要求精炼,给人启迪。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情趣是通向知识宫殿的桥梁。我们应该
努力探索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的有机结合)
(八)拿好手中的笔
时间究竟是什么?席勒说它有三种步伐,雪莱把它比作深不可测的海洋。还有人说,时间对小孩子来说,是那么像老人,慢吞吞地难熬;对老人来说,是那么像玩童,转眼就不见了,怎么也抓不住。读了这组文章,你有什么想法?把你想到的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从60年代开始有识之士就大声疾呼一定要“精讲多练”一直喊到90年代,“动口不动手”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这种教学目标把握上的错位现象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得到纠正,语文学科的效率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七、教学反思
1.独立性。也就是要学生活动起来,尤其是学生理智活动的展开,能促进其独立地获取知识。
2.实践性。要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演的语言实践中学好语言。
3.过程性。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是否参与了,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哪怕活动结果水平不高,只要在活动中学生确实经历了理智的、感情的、意志的体验与训练,就会在学生的心理发展上受益。
4.创造性。要为学生发挥创造才能提供广阔天地。如欣赏、评论作品中的独立见解,写话中的个性表达,搜集资料中的开创渠道等。《十二草房子(一)》教学设计
《亲近母语》11册
留住今天的太阳宝应县实验小学周信东
宝应县泰山小学张芳
邮编 225800
教材分析
《草房子》是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文轩先生的一部“成长小说”。
作品主要写的是乡村油麻地小学孩子们生活和成长的故事。它基本以油
麻地小学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的六年小学经历为线索,贯穿起与桑桑有关的众多故事人物,同时展示桑桑丰富的性格。从时间的流逝中,不仅仅揭开了故事伸展的广阔乡村生活风貌和人情,而且也将个人生活中那流去的美好与纯净,沉淀了下来。围绕桑桑的成长,小说中还刻划了秃鹤、纸月、杜小康、细马等少年,以及蒋一轮、白雀、桑乔、秦大奶奶等成人的形象,这些人物的不同经历和故事,构成了小说中油麻地小学所在地淳朴平实的风物人情。
少年桑桑跟随父母来到父亲出任校长的油麻地小学读书,他是个喜
欢“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行为”的孩子,他为了让自己养的鸽子有个像样的家,就把自己家里用的碗柜改制成一所鸽舍;他看到渔船上的人用网捕鱼,就把家里的蚊帐剪开制成一张渔网,还真捕到了鱼;他在夏天里想到城里卖冰棍的人总将冰棍裹在棉套里,就突发奇想地在大热天里穿上棉衣棉裤……所有这些怪念头和行为,都表现了他聪明好奇、敢想敢作、爱自我表现,这也为在小说中他后
来遇到美丽纯洁的少女纸月而改变自己一贯不修边幅的形象,为蒋一轮老师和白雀充当爱情信使,与小康暗自较劲,能与旁人都厌弃的秦大奶奶亲近等等故事情节,提供了可信的性格依据。同时,成长中的桑桑无法回避这性格中的负面因素或倾向,他也爱搞恶作剧,出于好奇甚至偷看蒋一轮和白雀的约会,以致应该对二人的悲剧爱情故事负一定的责任……但总的来说,少年桑桑的性格中善良、严肃和倔强的一面,使他在学校生活和与周围的同龄朋友及成人长者的交往中,获得了宝贵的成长经验和对于生活之美的体悟。
正如曹文轩自己说:“成长,是喜剧的,也是悲剧的。”桑桑六年小学生活中,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的悲怆与优雅,残缺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
《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她让我们想起温馨、遥远,想起浪漫的童话。当我们走近曹文轩为我们搭的《草房子》时,我们确实被这样一种气息所弥漫:优美的文笔,清新的乡土气息,独特的视角,诗一般的语言,令人手不忍释,流连忘返;叙述谐趣而又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又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又智慧;荡漾于全部作品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松懈、情感日趋淡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整个作品叙述既明白晓畅,又在文字下保持了足够的深
度,是那种既是孩子喜爱亦可供成人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亲近母语》11册教材中选取了《草房子》一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改编,分(一)(二)两个部分,(一)主要选取的是桑桑的几个故
事,(二)主要选了细马、杜小康、纸月的片断。
学生分析
1、六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经过了近六年的小学生活,进行了许多的课内外阅读实践,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已经能进行简单的自读自学,为本书的阅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本学期,学生也已经读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了解了一个意大利三年级小学生的学校生活,因此会对这本题材类似的书产生浓厚兴趣,也会有自己一些独特的视角。
3、《草房子》一书写的桑桑六年的小学生活,书中描写的故事虽然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发生过,但似乎都在孩子们的身边,更容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感悟,唤起情感的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
4、这本书写的是六十年代农村小学的生活,有许多时代的烙印,是学生没有见过,也无法了解的,这些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学生很难真切地感受,也给阅读造成了一些困难。
设计理念
面对信息化的挑战,对人们的阅读要求越来越高,但现实中,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课外阅读没有兴趣,被动应付;不会选择阅读材料,盲目、随意;图快,不求质,蜻蜓点水;读而不思,缺少内化过程等等。《亲近母语》的使用,为小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欢的好书创造了重要的契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才能充实学生的语言仓库。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量是相当大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广泛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它促使学生投入学习状态,并得到很大的满足。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其求知欲一般不会减弱或消失,而求知欲的满足,反过来又会丰富和深化学习兴趣,使儿童产生与更高认识水平相适应的新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