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观潮》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有所体会。《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英勇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1、知识与才能目的: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
(2)引导学生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进步文言文的阅读才能。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拟阅读,培养学生比拟阅读的才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构造安排。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观潮说课稿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展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程度,语言习惯间隔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据研究说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
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时机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泼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理论稳固法: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开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拟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
4、多媒体辅助法: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稳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拟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表达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入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
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中学生养成阅读注释、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仅可以初步到达“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进步朗读才能,形成一定的语感。
3、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即不动笔墨不读书。好的阅读方法,能使学习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我评注,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进步写作程度。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学课文《观潮》,让学生欣赏。这篇
现代文会将学生与文言文的《观潮》拉近间隔,同时,也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相隔几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潮有多大变化呢?古人和今人观潮的热情是不是一样呢?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回忆了小学课文《观潮》,如今我们要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题目也是《观潮》。这两篇文章作者不同,写作的时间更不同,但他们所描绘的都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理解大意。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老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展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良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紧接着我给出一道考虑题:这篇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刚好描绘了四幅画面。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可归纳成: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分配一个自然段,即一幅画面。要求四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两项任务:
1、出本段的重点字词,可以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
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试做简要的赏析。
这两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根据他们答题的情况、小组参与面与课堂上的表现计团体得分。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局部,教学的重难点都在这里得到解决。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团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较好完成,而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那么是一项略有难度的.任务,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感情彩等方面加以品析,这样就可以降低这道题的难度系数。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比拟多,比方海潮图中对潮水的描写,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大的修辞手法,像“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将潮水形、、声、势几方面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再比方观潮图中,描写观潮人的密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势和水上表演之精彩,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去揣摩和品析。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考虑、讨论,要求他们并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为答题作好准备。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认可。这种竞赛活动不光可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能
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老师的我,在课堂中扮演的角,我觉得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