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案例(通用13篇)
《观潮》 篇1
《观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32课,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形象,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尤其适合进行朗读训练。教学时,我通过各种方式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入阅读状态,收到了“情理自然渗透,朗读激情无限”的效果。
案例描述:
一、谈话引入,激发阅读兴趣
课一开始,我先让在海边长大的学生们描述自己亲眼见过的海水涨潮的情形,几名学生起来回忆描述了在生活中、电视上见到过的各种海潮。当学生们纷纷赞叹海潮的壮观雄伟时,我用富有激情的声音引导:“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海潮气势雄伟,令人赞叹.知道吗?我国的钱塘江大潮可是要比其他地方的海潮更宏伟,更壮观!想不想去欣赏?”全体学生高呼:“想!”此时的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我心中暗喜,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问题阅读课文。
二、创设情境,分句指导朗读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正确解答了我提出的写作顺序的问题后,我问学生:“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三部分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潮来时,并各抒己见,阐述了喜欢的理由——“这部分写出了大潮的雄伟气势!”“这部分语言优美生动!”……我说:“既然大家都这么喜欢潮来时,那咱就先来学习这一部分。”学生一听,眼睛变亮了,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意见得到了老师的尊重。我接着引导:“自读3、4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就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学生们立即进入状态,放声朗读,个个读得主动、投入。他们都铆足了劲准备展示自己的风采呢。
开始交流了。学生们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有声有的读出来,就连平时怯懦胆小的学生也不例外。
一名学生站起来:“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城墙。’”他读得很努力,但气势还不够。我不动声,没有直接点评他朗读的优劣,而是引领学生都来用手做做翻滚的动作。学生在我的示范指挥下做得兴致盎然,有的甚至还用嘴给配上了音——“呜——哗——!呜——哗——!”看着学生乐在其中的样子,我问:“浪怎么
样?”学生们异口同声:“大!猛!”我又追问:“两丈多高,能有多高?”一个学生回答:“我知道,一丈等于三米,两丈是六米,两丈还多——我想,能比一层楼高吧?”我表扬他的数学学得不错。“不过,告诉你们,两丈多,可不止一层楼高,能有三层楼那么高呢!”听了我的说法,全体学生惊呼起来:“哇,这么高!”“两丈多高的白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学生争着起来读,个个读得津津有味。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了:“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又沸腾起来。’”他读的声音仍然有些平直,感情不够充沛。
我问:“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就开始等啊,盼啊,终于听到了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就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
“我会兴奋地挥舞着手高喊:潮来了!潮来了!”
“我会拿起照相机赶紧拍照。”
“我会高兴的跳起来,向潮来的方向张望。”
……
我让学生扮演观潮的人,想象模拟当时的情境。我高喊“潮——来——了——”学生有的欢呼雀跃,有的下位张望,有的做拍摄动作……教室里热闹非凡。我又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沸腾”、“人声鼎沸”的含义。再让他们读时,大家都读得兴味盎然,语调富有变化,感情处理得当。
此时,学生的朗读热情越来越高涨。
观潮说课稿“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我喜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学生们一次次富有感情的朗读,使得教室里掌声不断,激情无限。
当一个学生交流说她特别喜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个句子时,我问全班同学:“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齐刷刷地都举起了手,我自己也把手举得高高的,“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嘿,听说我要与他们比赛,个个毫不示弱,读书的兴致更高了。宣布师生比赛开始后,我首先声情并茂地读完此句,不着痕迹地起到了示范作用,学生对我精彩的朗读抱以热烈的掌声。
轮到学生读时,我让他们个人读、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变换形式,人人参与,大家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看着学生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明白,此时的他们真正体验了朗读的乐趣。
三、理清顺序,整体激情朗读
学生的交流是杂乱无章的,为了让学生理清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我将3、4段的话打乱顺序
出示在投影上,让学生重新排列。学生通过思考后弄清了作者正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抓住了浪潮由远及近样子及声音的变化写的。顺序理清了,为了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浪潮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声音越来越响的感觉,我别出心裁,将学生分成四排,第一排读第一句;读到第二句时,第二排加进去;读第三句时,第三排加进去;最后一句,全班齐读。新颖的朗读方法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一浪高过一浪的声音,将大潮越来越近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媒体再现情境,回味享受朗读
此时,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了,我问:“气势如此雄伟的大潮,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学生兴奋的回答:“想!”播放时,我故意停顿了一会儿,学生个个眼睛盯着大屏幕,真有点迫不及待了,他们真正体验到了课文中所描述的观潮前人们的急切心情。
观看录象的过程中,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欢呼声,尤其出现与课文中描述相一致的情境时,他们更是兴奋地喊着“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两丈多高的白城墙!”“犹如千万匹白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此时,课文的语言已经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了,学生不是在简单地说话,而是一
种美的感情抒发!
看着学生满足而陶醉的样子,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调总结:多么壮观的海潮!简直就是一首激昂的诗,一支澎湃的曲,一段热烈的舞!也正因如此,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学生理解得非常到位。我继续引导:“这样神奇壮观的景象在我们中国,你心里怎样?”学生回答:“骄傲!”、“自豪!”我让学生带着这种感觉齐读第一段。学生的自豪、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仍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教后反思: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这节课,我充分考虑本文的语言特点,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而是抓住机会,通过各种方式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
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整个阅读过程中,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意识,激发他们围绕课文内容,感受大潮的不同情态,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受到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