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挖掘文本,说教材
《观潮》是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精读课文。本单元是以自然之美为主题,串联起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引领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其中《观潮》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先写潮来前的景象,再写潮来时的景象,最后写潮去后的景象,表现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景,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惊叹与热爱。因此,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是本课的重中之重,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要特别注重读写结合。这篇课文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是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好例子,实现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
二、联系实际,谈学情
观潮说课稿根据四年级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课标对该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能结合上下文、图画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
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所以需要通过不断的朗读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并借助视频、图片、文字材料作为补充教学。
除了学段学情的差异,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在设计“第四自然段的仿写”训练时,以呈现不同的要求,星级评价的方式,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落地生根。
三、基于教材,述目标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所以,针对教材编排特点和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盐、薄”等13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生字,并积累“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边读边想象画面,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表达方法。
4.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思想情感。
其中,“借助多种方法,读写本课的一类字和二类字”,“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的迁移运用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以上的教学目标具体地凸显出语文核心素养在本课的落脚点,教学重难点的选择集中精要。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把教学集中在一两个核心点上,才能真正实现“一课一得”,回归语文教学的朴素本。
四、立足发展,说理念
在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张力,我坚持“淡化教师分析,注重课堂生成”的设计理念。正如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因此,阅读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努力做到课堂“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既能落实教学目标,又能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建构。五、突出主体,道方法
课标主张: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教法上我会采取多元方式,在本课中,我将采用读书指导法、圈点批注法/直观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在学法上,为了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我将安排“读一读”、“做一做”、“说一说”、“写一写”一系列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
六、多边互动,讲过程
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我坚持从语言文字入手,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把启发式教学贯穿到读写中去,唱响“为学而教”的新型课堂主旋律。
(一)激趣导入,认识“大潮”
开始上课时,我会出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有认真观察过潮水吗?由此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分享;并通过引用古人写大潮的诗句创设情境,如苏轼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
诗句“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这样一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观潮》。
(二)整体预读,感知“大潮”
预读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所以,我会在大屏幕上直接出示初读要求,在检查交流中,则以组块字词教学的方法,将生字和课文内容相结合,整理出描写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三组词语。读完词语后,再追问“你能结合刚才的三组词语,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吗?”
以词带文,水到渠成,相信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就可以理清课文脉络。
(三)深入研读,触摸“大潮”
在这一部分主要以“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第一大奇观”的问题为线索展开。开始深入研读时,我会在大屏幕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和同学交流。
预设一:学生到描写“潮来前景象”的句子。如“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在研读时,先让学生朗读句子,再追问学生为什们印象深刻,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和景物进行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钱塘江的姿态和气势以及潮来前的平静。
预设二:学生到描写“潮来时景象”的句子。由扶到放,借助学习单表格,给学生时间自主整理,预设学生到由远及近“大潮的声音、大潮的样子、人们的表现”三种不同情况,具体感受到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与其同时,继续引导学生分享印象深刻的语句。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在这里,我将采取对比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之准确——在大屏幕出示简化后的两组句子和原句,请学生对比朗读,体会“飞奔”表示速度快;“千万匹”表现出浪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体现了潮水涌来的浩大场面。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和非凡气势。朗读指导时,引导学生把体会送进句子中,边读边想象画
面,读着读着,钱塘江边的他换成我,学生读时,仿佛化身为钱塘江畔的观潮者,增加情感体验,真切感受大潮的气势恢宏。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在挖掘这一部分的语言训练点时,由阅读指向习作目标。朗读提升后趁热打铁,设计尝试模仿写一写有声有的例句。
在学生仿写后,紧扣钱塘江大潮样子随时间变化的线索,使用多媒体播放钱塘江涨潮的视频,回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再次体会钱塘江大潮是天下第一奇观。最后借助表格中的关键词句,尝试背诵第四自然段,积累优美语句。
预设三:学生到描写“潮来后景象”的句子。如“霎时,潮头奔腾而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