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 教案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中一年级
秋之学期
秋季
课题
《登高》——抑扬顿挫的人生注脚
教科书
书  名:语文必修上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7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
2.体会诗人深沉浓郁的“悲秋”情怀。
3.感受诗中的时令之秋、国运之秋、人生之秋。
4.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感知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体会诗人深沉浓郁的“悲秋”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深沉浓郁的“悲秋”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朝诗评家胡应麟评论杜甫《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诗薮》)
二、感知诗歌
1、感知音调之高低起伏,语势之停顿转折,从而感受杜甫诗歌“顿挫”的特点。
2、在起伏变化的声调和节奏中,感受诗人抑扬跌宕的沉郁情感。
三、明确目标
体会并理解杜甫的沉郁的“悲秋”情怀。(从时令之秋、国运之秋、人生之秋三个角度)
四、探究诗歌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呢?
“悲”
2、赏析时令之秋: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鸟飞回、萧萧落木、滚滚长江。
萧瑟凄凉
3、赏析国运之秋
杜甫看到的不仅是秋日的自然景象,他更从其中看见了唐朝日益衰败的趋势。本诗是大历二年56岁的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余波震荡社会,地方割据,战乱四起,大唐境况岌岌可危,到处民不聊生。
4、赏析人生之秋:
国家艰难的处境,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由颌联转至颈联,诗人也从对时令之秋的描写转向对人生之秋的慨叹。
(1)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这一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这八意是哪八意呢?
一是远离家乡之悲。
二是感伤时节之悲。
三是羁旅漂泊之悲。
四是久旅不归之悲。
五是垂暮苍颜之悲。
六是病疾缠身之悲。
七是登高伤怀之悲。
八是孤独无依之悲。
(2)赏析尾联
尾联更有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年迈与忧愁,使杜甫须发皆白。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但他却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纵有万般愁绪,也无从排遣。
五、课堂小结
杜甫的悲秋情怀,深沉浓郁,诗人为萧瑟之秋景而悲,为命途之多舛而悲,也为国运之衰颓而悲。
六、课内思考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赏析时令之秋: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3、赏析国运之秋(联系背景)
4、赏析人生之秋:
(1)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这一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这八意是哪八意呢?
(2)赏析尾联的情感。
七、作业布置
链接其他关于写“秋”的诗歌,诸如《山居秋暝》《秋词》等,体悟意境,选择其中一首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