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古典文学《天净沙•秋思》中“秋”的三重意蕴
崔霞霞      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  要:《天净沙•秋思》为元代作家马致远所作,全诗未提及“秋”字,却尽得秋意,读来使人如坠秋境,而纵观本词,“秋”用不同的意象表现出三重意蕴——北国之秋、异客之秋、人生之秋,无不体现出词人的浓浓的秋的哀愁。
关键词:秋思;秋;三重意蕴;三重感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83-01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小令,全篇仅28个字,且无一个动词,单句如此并不鲜闻,但通篇都属这一格式着数罕见,更奇妙地是,短短28个字竟能在中国诗词艺术舞台上占据如此重要的一席之地,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写到: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不止深得绝句妙境,更重要的是深深烙在每一位读过该词的人心里,他的秋甚至不仅是简单的个人的秋,而是所有读者的秋,更是多重意蕴的秋。
一、秋读,北国之秋
初读该词,全词五句二十八个字十一种意象,全无一个动词连接,这种意象堆砌的写法在我国古代并不少见,早在宋代词人温庭筠身上就有所体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所以这种方法在20世纪初被一些美国诗人称为“意向并列”,并由此发展出一个名为“意象派”的流派,由此可窥见这首词的影响之大了。所以,初读就会令人沉浸其中,但初读之感更多的是觉得季节之秋。
秋之
这秋,怕是典型的“北国之秋”了,郁达夫笔下的秋就如此了。“藤”是“枯藤”,断不是滇西现今的冷绿之藤,
“树”又是老树,是寒叶尽落,独留寒枝的“枯树”,“鸦”也变成了迟暮、生机几无的“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呢,必不是苏杭一带的温婉之气,纵有几分美感,也是孤零零、冷凄凄的北方小屋、独木桥、欲流未流的小溪。这首诗若经王维细致还原,必是一幅让人觉得戚戚然的图,北国就是如此,四季分明,分外冷冽。这首词一开始就是这样直接。“古道西风瘦马”,“古”、“西”、“瘦”三字再叠,仍旧是寒意,“古道”必然陈旧,“西风”是“秋风”,必然刺骨,“瘦马”又显困窘,马瘦必然主人不会丰腴。夕阳西下,傍晚已至,北国的秋夜要来临了,而作者这个“断肠人”仍“望断天涯”,不知栖往何处,这首词怕是悲凉到极致了!读来让人不免神伤,为作者倍感凄苦。
二、秋思,异客之秋
本词一直被认为是作者在羁旅途中所作,既是羁旅,便是远离家乡,“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个秋不只是天气之秋,更是游子之秋,异客之秋了!“枯藤”、“老树”,又是秋,不免让人联想到秋季的一个节日——中秋节,也许该词,就是作于中秋前后,作者思乡正浓,便觉秋意更甚,更何况词中“夕阳西下”,“夕阳”自古就是被视为一个落幕的意象,它是一天中太阳下落的时刻,是黑夜开始的标志,又被视为“晚年”,视为生命开始步入陨落的起始符,纵有“夕阳无限好”之感,但也因为“近黄昏”而倍感无奈,所以“夕阳西
下”四字一出,凄凉之情尤甚,作者自诩为“断肠人”就一点不突兀了,纵使把别人视为“断肠人”,也觉得情理皆容。这就是异客的秋!是异客无法跨越的秋,又是异客无法回乡的秋!这首词千年过后仍为经典不就是因为它像一把玻璃碴揉进了异客的心吗?
作者“远在天涯”,独望故乡,而陪伴自己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还有西下的夕阳,读来不觉让人潸然泪下。
三、秋悟,人生之秋
马致远其人是元代一名士,饱读诗书,腹有才气,但可惜生不逢时,生于元代,那是实行民族高压政策的时代,元朝君主认为中原人士皆为异族,仍用自己在蒙古野蛮的一套来治理元朝,虽已建立元朝但因为自卑又自大的心态一直对“异族”,对中原人士诸多打压、镇压,很多饱学之士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马致远虽满腹经纶,一心向仕,但待遇着实不佳,他的一生也确实坎坷不顺,心中怀才不遇,自然郁郁寡欢,终于五十岁后归隐山林。而这首词中“瘦马”就是点他窘迫的一大支点,他若是手头宽裕,必然不会骑瘦马,又或是他若是体态丰盈,这马也是无法承受的,所以作者这个人也是一个“瘦人”,一个劳心劳力的“枯瘦”之人,可见他彼时彼刻境遇并不乐观。
那这首诗又只是简单的羁旅之诗、秋日之诗吗?自然不是,他的心理必然充满了无法言说的苦楚。心理学一直强调“共情”,认为共情能力是实现心灵契合的一个重要能力,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作为读者,在读诗句、小说应将自己代入作品中,实现与作者的神交。而作者呢?他不仅仅是渴望归乡,人到中年,又是一个男人,而且他也有真才实学,却因为生逢乱世,才华无法施展,又至秋日,想必他的“断肠”不止是异乡、异客之断!假如他仍生活在金,或在某个朝代,想必他必不会像现在这般郁郁寡欢,这个秋既是天气之秋,又是作者的人生之秋,但好在秋去东来,冬去春来,作者幡然醒悟之后,归隐山林也终成一件乐事。
本词虽短短二十八个字,却囊括了多重情感,既有季节之秋,作者身处之秋还有人生的冷冽深秋,此为秋的三重意蕴,实为神词,难怪王国维能给与如此之高的评价!这首诗其实单看来有些平淡,甚至全词并无动词,全是名词意象及形容词的堆砌,但却就是这样平平凡凡的字眼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展现秋日之愁,思乡之情深,情到深处是平淡,但这种淡却又匹配得这份稠、这份浓。
参考文献:
[1]王囯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美在关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解读][J].任为新.中学语文教学. 2019(03).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