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家长·下》2018年第01期
拿到这本书:《幼儿教育的原点》,在没有阅读之前,看到书名我就在思考,何为“幼儿教育”,何为“原点”,何为“幼儿教育的原点”?幼儿,自然是我们现在从事的幼儿园教育的对象;幼儿教育,就是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原点,我的理解是我们从事幼儿教育的根本和出发点。带着这些理解和探索的心情,我渐渐深入这本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内,不断追寻和学习。也从中有了些许感悟和期许。
幼儿,就是一个生命,更是一个生命的起始阶段,作为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对待幼儿,不能只是把他们看作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更不能是简单的工作内容。对待幼儿,就应该像对待生命一样,既要有探索未知的神秘感,又要心存敬畏,抱有尊重和理解的心态。对幼儿教育的理解,也同样不应该是把幼儿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作品”,而应该是不断地观察、理解、指导一个生命不断的成长和拓展。
幼儿,应该是幼儿教育的主体。从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所谓的伟大职责主体很明显是教师,固然,这千年的传承并没有错,在小学、初高中等学校教育依然适用,但对幼儿教育却截然不同,有了本末倒置之嫌。幼儿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幼儿,幼儿也理应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从幼儿出发,本着尊重和理解的心,让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自主、自由的发展。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可以置之不理,教师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和空间,对幼儿活动给予指导,并和幼儿共同创造、共同生活。
课程游戏化是幼儿教育的最高境界。高杉前辈在书中也强调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这与我们正在开展的课程游戏化不谋而合。游戏的定义有很多,但不同的定义中却都有着相同的含义,即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游戏是幼儿自发的自我扩大推展的活动。但遗憾的是,目前多数的教育工作者无法理解游戏的真谛,包括自己,还无法很深刻理解游戏,实施起来更是困难重重。在大多数成人眼里,游戏是唐突、偶然、无目的的、非生产性的,是无价值的。以至于在目前的幼儿教育中,游戏失去了它本该有的特质,而本应该成为游戏主体的幼儿却成了被游戏的对象。
在真正的游戏中,幼儿应该是自由的、幸福的、快乐的!并且能够把这些快乐进行表达
和分享,因为一个人的快乐通过传递给他人,与他人分享,可以放大和增值,同时使幼儿同伴体学会传递与分享感动。在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依然需要特别地加以引导,而教师在游戏中对幼儿的引导应该是个体化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游戏中耐心地去观察幼儿、读懂幼儿,从幼儿的世界出发,引导幼儿开拓自己的世界。
我的感悟 庆幸的是我所在的幼儿园已经认识到游戏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在积极地开展课程游戏化。虽然课程游戏化前途漫漫,但是只要我们上下求索,游戲在幼儿教育中的力量定会不断地被挖掘。寓教育于游戏,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但教师也不能脱离游戏生活,为了更好地开展游戏,发挥游戏的作用,教师应该参与到游戏,和幼儿一起共同开创活动,经历游戏生活,并在不断的共同生活中,深入地理解幼儿,形成相互尊重和依赖的关系,从而更加促进幼儿游戏化课程的健康发展。
环境是幼儿教育的根本。既然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那么我们就需要提供幼儿进行游戏的场所。幼儿每天在同样的环境里进行着同样的游戏,这对幼儿的发展也是不利,所以环境创设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是幼儿进行游戏的主要场所,我们也可以提供不同的材料、资源对环境进行创设,也要利用不同的环境因素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诱发幼儿进行自
主的游戏探索。但自然环境也要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关键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来引导幼儿的游戏活动,使幼儿能够自主自发地与环境进行对话交流,不断地提高游戏层次。
幼儿教育中提高教师自身的训练对教育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每一名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及自我发展,需要以被他人接纳和认可所获得的感为基础。教师要理解每一名幼儿的内心世界,就要从与幼儿进行心灵的沟通做起。
教师在真诚地与幼儿接触的过程中,通过幼儿的言语、行为、表情等解读其内心世界,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接纳对方,即学会自立与共存。教师若要站在幼儿的立场考虑问题,对幼儿的心理需求做出适宜的反应,就必须要进行咨询技法的训练。教师只有具备心理咨询所应有的基本态度,才能够走进幼儿的心理世界,才能够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总之,要有效地改变现有的幼儿教育模式,进入合理科学的幼儿教育时代。首先要认清幼儿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幼儿教育应该是自发性的、个体化的,不能是集体的、整体划一的教育模式。游戏应该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部分,而游戏的主体是幼儿,教师提供场、材料、资源与幼儿共同完成环境创设,让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自发的深入探索,开展属于
幼儿的游戏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