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北宋王安⽯《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
【译⽂】远远⼀看便知道那不是雪花,因为有淡雅的清⾹飘过来。
【出典】北宋王安⽯《梅花》
注:
1、《梅花》王安⽯
墙⾓数枝梅,凌寒独⾃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
2、注释:
凌寒:冒着严寒。
遥:远远的。
为:因为。
暗⾹:指梅花的幽⾹。
3、译⽂1:
墙⾓⾥有⼏枝梅花, 迎着寒风独⾃开放。
远远的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花⾹飘过来。
译⽂2:
那墙⾓的⼏枝梅花,冒着严寒独⾃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
隐隐传来阵阵的⾹⽓。
4、王安⽯(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
⼈。宋仁宗庆历⼆年(1042)中进⼠后,曾任过地
⽅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弊政,遭到⼤官
僚⼤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时期的
政治家、思想家、⽂学家,⽂学成就颇⾼,影响甚
巨。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
格。有《临川集》。
王安⽯⾯相不佳,史料上记载⾔:“安⽯⾯⿊,⽜⽿虎头,⽬睛如龙,⼜⽪肤粗糙如蛇⽪。”其
年少之时锐意读书,胸怀⼤志。其舅为进贤,王安⽯欲寻举进⼠,乃作⼀诗寄其舅云:“世⼈莫
笑⽼蛇⽪,已化龙鳞⾐锦归。传语进⾔饶⼋舅,如今⾏货正当时。”从诗中可以见王安⽯有⼀种
当仁不让之风。年少意⽓,欲乘长风破万⾥浪,如此壮志豪情,实应为当世年轻者所学。但也
由于这种性格让王安⽯个⼈主义感⽇益增强。昔⽇曾巩在其⾯前⼒荐才⼈欧阳修,⽽王安⽯终
不肯相见,此为憾事。⼤凡才⼦有特殊之处,王安⽯性不喜修饰,常时不洗沐,⾐服也是污迹
连连⽽不洗濯。与吴仲卿同为牧判官时,两⼈相约每过⼀两⽉即去定⼒院浴洗,⽅换新⾐。
真是读之让⼈瞠⽬结⾆,千古名相竟有如此癖好,完全同⼈们⼼中的那个孤⾼⽓洁的形象不 暗香
符。
王安⽯妻吴⽒,好洁成癖。⼜王安⽯此⼈性坦率,由是两⼈多有不合。夫⼈不仅恐污⼰,亦恐污⼈。昔制得华丽⾐物数件,欲赠其甥。忽发现有猫卧于⾐上,夫⼈即斥奴婢将⾐置于浴室中,终不为⽤。以王安⽯散漫性格,遇上如此谨细⼥⼦,当是有苦也说不出。
王安⽯素为⼈正派,不曾听到其有买醉寻欢之事。
王安⽯在全宋词中存词⼆⼗三⾸,但⼤都是作议论或阐述佛理,艺术价值不⾼,这是他对词的轻视态度所致。初执政,闲来之时读晏殊词⽽笑⾔:“为宰相⽽作⼩词可乎?”其弟王安国听后⾔:“彼亦偶然⾃喜⽽为⽿,顾其事业岂⽌如是耶?”王安⽯默然。
从历史上看,“王安⽯变法”是“庆历新政”的延续,吸收了范仲淹改⾰的诸多内容,是北宋以来改⾰思想的集⼤成者,是⼀次极为宏伟的改⾰尝试。⽽王安⽯本⼈,也受了范仲淹的极⼤影响。
王安⽯⽐范仲淹⼩32岁,⽗亲王益与范仲淹是同⼀年的进⼠,但王益职位低,⼈微⾔轻,故与范仲淹没有过多交往。王安⽯中举之际,恰好范仲淹的声望是如⽇中天,因此,王安⽯对⽼范是仰慕之⾄。庆历⼋年,王安⽯任勤县县令,特地跑去杭州,登门拜访范仲淹,还写了《上范资政先状》、《上杭州范资政启》和《谢范资政启》,来纪念此事,⽂中有“粹⽟之彩,开眉宇以照⼈;缛星之⽂,借谈端⽽饰物”
等语,表达瞻慕之情,赞扬“偶像”的德⾼风采,对“偶像”的接见表⽰了感谢。⽽范仲淹也很欣赏年轻有为的王安⽯,多次在⼠⼈中赞赏他,《朱⼦语类》卷⼀百⼆⼗九条说,范仲淹知青州,路过颖州,特向朝廷推荐吕公著、王安⽯和司马光三⼈。
皇佑四年五⽉(公元1052年),王安⽯正任舒州通判,突然得到范仲淹卒于徐州的噩耗,不禁嚎啕⼤哭,泪飞顿作倾盆⾬。悲痛之后,他写了《祭范颖州仲淹⽂》,“遂参宰相,厘我典常,扶贤赞杰,乱冗除荒……神乎孰忍,使⾄于斯!盖公之才,犹不尽试。肆其经纶,功孰与计?”⾼度称赞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为改⾰半途⽽废表⽰⽆限惋惜。我估计,王安⽯⼤概就在那时候,慷慨激昂,毅然⽴下“矫世变俗之志”,并在暗中发誓:“如我为相,⽆论付出多⼤的代价,也⼀定要,――‘将改⾰进⾏到底’!”
熙宁⼆年(1069年),受神宗皇帝赵顼信任,王安⽯出任参知政事。他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积极推⾏“熙宁变法”。为了改⾰成功,王安⽯不惜与绝⼤数亲朋好友断交,如好友司马光、曾布、欧阳修等、弟弟王安国等。可是,“熙宁变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硬反对,加上改⾰本⾝的某些缺陷,和⼤多数改⾰派⼈⼠的急功近利、盘剥逐利⾏为,导致改⾰的彻底失败,王安⽯也背上了⿊锅,被辱骂了近千年。当然,改⾰的失败,王安⽯的过于⾃信执拗、⽋缺⼤度圆通的个性缺陷,也要负⼀些责任。
我有时想:“范仲淹的名声之所以远超王安⽯,⼤概也有他的改⾰未能完成的缘故罢?”历史上的改⾰者,如商鞅、赵武灵王、张居正、光绪等,⼏⼈有好名声、好结局?“改⾰确实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就包括改⾰者⾃⼰的⾝家性命,也包括他们的⽣前名誉,⾝后是⾮。”(易中天语)
熙宁九年,三⼗三岁的王雱去世。年⽼多病的王安⽯丧失独⼦,悲痛难抑;再加上变法派内部的重重⽭盾、改⾰的举步维艰,使他⼼⼒交瘁,对改⾰前景极度灰⼼、绝望。他很坚决地辞去相位,到江宁隐居,并筑了座“半⼭园”,⾃号“半⼭⽼⼈”。以后,他骑着⼀驴,出⼊寺庙,吟诗念佛,结交⾼僧,清⼼寡欲,俨然如出世之⼈。
最令王安⽯想不到的是,正当他过着孤寂寥落的晚年⽣活时,经历了“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后的政敌苏轼,这次前往汝州,路过⾦陵,特地前来拜访他。
这不免令王安⽯⼜惊⼜喜。⼀⼤早,他就骑着野驴,等在了岸边。苏轼望见他的影⼦,连帽⼦都没戴,就赶紧从船⾥,奔出来迎接他,并向他深深地拜了⼀下,道:“⼦瞻今⽇失礼了,竟敢⼀⾝便服来参见⼤丞相。”
王安⽯朗声⼤笑,挽住东坡的⼿臂,道:“⼦瞻,礼仪是为我们这种⼈⽽设置的吗?”
从某种意义上看,除了个性、政见的不同,苏轼⼏乎就是王安⽯的⼀个“翻版”:皆才华出众、年少得志
、正直热情;皆是天才⼈物,精通诗⽂史哲佛道儒,学识魄⼒是时代的顶峰;地⽅政绩突出,中央仕途⼏起⼏落,但到晚年,都淡薄名利、对⾃⾝遭遇看开了;苏轼较之王安⽯⼩15岁,考取进⼠、去世也整整晚15年!
⼈说“天妒英才”,我看确实如此:⽼天爷看见⼗⼀世纪的中国诞⽣了那么多英才,要做到⼼胸宽⼴、丝毫不嫉妒,难哪!尤其对王安⽯与苏轼,不让这两个天才折腾⼀番,闹点⽭盾、⽣些风⾬、来点“激情碰撞”,⽼天爷如何⽢⼼?
这次见⾯,王安⽯与苏轼惺惺相惜,彻底化解了彼此之间的恩恩怨怨。两⼈同游钟⼭,“尽论古昔⽂字,闲即俱味禅悦”,相得甚欢。后⼈的笔记中,留下了他们互相佩服、切磋诗⽂的诸多记录。⼆⼗多天后,苏轼将要离开,王安⽯竟⼗分不舍,甚⾄劝他买⽥地定居下来,好做个邻居。
苏轼也明⽩王安⽯的好意,有些惭愧、有些遗憾,写诗说:
“骑驴渺渺⼊荒陂,想见先⽣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年迟。"
王安⽯⽬送他离去,叹息道:“不知更⼏百年,⽅有如此风流⼈物!”欣赏之情,溢于⾔表。两年后,也就是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王安⽯听说司马光进⼊朝廷,顿⽣不祥,惆怅不已:“司马⼗⼆
作宰相矣!”
果然,司马光执政以后,连废新法,王安⽯默然沉痛。当他听说连“免役法”也被废除时,终于抑不住错愕、悲愤,道:“亦罢⾄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同⼀年,司马光也病逝。
在王安⽯、司马光去世之后,原先的“新旧之法”的争论,已经完全变了样,彻头彻尾地演变成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到宋徽宗时期,蔡京六贼(⾼俅、童贯、王黼、朱缅、李彦)闪亮登台,利⽤王安⽯的声望,打着光复“熙宁变法”的旗号,将反对⾃⼰的⼈“统统收拾掉”,再将“新法”变成揽财害民的⼯具,致使天下纷扰,民不聊⽣。这样,诸多宋⼈及明清诸⼈,都将⽭头直指王安⽯,坚持认为王安⽯是罪魁祸⾸,纷纷跳出来辱骂他,如“我宋元⽓皆为熙宁变法所坏,是有靖康之难”,“安⽯岂⾮万世之罪⼈哉”,“使宋室斫丧,⽽其⾝列为千古罪⼈”之类。似乎,王安⽯万死不⾜以蔽其辜。
王安⽯为⼈刚正,处事敢于坚持⼰见,百折不挠,⼈称“拗相公”。他⾝居宰相⾼位,仍清廉⾃守。黄庭坚称赞他“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声⾊”,是“世之伟⼈”。连政敌司马光,也赞扬王安⽯“其⼈素有德⾏,平⽣⾏⽌⽆污点”。
王安⽯的成就不容置疑,但我说他是两宋⽂⼈中最接近苏东坡的⼈,肯定有⼈不以为然。王安⽯诗词散⽂⽆⼀不精,⽽且他是在⽇理万机的同时偶尔为之,多数诗词都写于晚年。假如他把⼀⽣主要精⼒⽤来写诗填词,绝对是苏东坡劲敌。苏东坡之所以敢细⽕慢炖红烧⾁,⽇啖荔枝三百颗,就是看准了王安⽯
政务繁琐。
千古⼀相王安⽯,历史罩在他⾝上的光环太多。
王安⽯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这⾸诗是王安⽯罢相之后退居钟⼭后所作。
“墙⾓数枝梅”,“墙⾓”不引⼈注⽬,不易为⼈所知,更未被⼈赏识,却⼜毫不在乎。“墙⾓"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居简陋,孤芳⾃开的形态。体现出诗⼈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开”,“独⾃”,语意刚强,⽆惧旁⼈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不倒。体现出诗⼈坚持⾃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从⽼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梅花的洁⽩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分纯净洁⽩,但知道不是雪⽽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寻味。暗⾹清幽的⾹⽓。
“为有暗⾹来”,“暗⾹”指的是梅花的⾹⽓,以梅拟⼈,凌寒独开,喻典品格⾼贵;暗⾹沁⼈,象征其才⽓谯溢。
⾸⼆句写墙⾓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句写梅花洁⽩鲜艳,⾹⽓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洁品性的赞赏,⽤雪喻梅的冰清⽟洁,⼜⽤“暗⾹”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洁的⼈格所具有的伟⼤的魅⼒。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得不到⽀持,其孤独⼼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然有共通的地⽅。这⾸⼩诗意味深远,⽽语句⼜⼗分朴素⾃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6、“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语出王安⽯的〈梅花〉⼀诗,原句为:“墙⾓数枝梅,凌寒独⾃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意是说,墙⾓处有⼏枝梅花冒着严寒独⾃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这⾸诗并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开”的品格,写她的沁⼈⼼脾的“暗⾹”。据惠洪《冷斋夜话》中记载,王安⽯曾访⼀名⾼⼠不遇,于是就题此诗于墙,既赞美梅花的⾼洁芬芳,也暗寓主⼈⾼贵的⼈品。诗⼈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洁品性的赞赏,⽤雪喻梅的冰清⽟洁,⼜
⽤“暗⾹”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洁的⼈格所具有的伟⼤的魅⼒。这⾸⼩诗意味深远,⽽语句⼜⼗分朴素⾃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读罢这⾸〈梅花〉诗所吟咏的梅花,不仅让⼈领略到其凌寒怒放的神
韵,⽽且给⼈留下了她⾹⾊俱佳、别具⼀格的鲜明印象,这⾸诗本⾝也就如同所吟咏的梅花,令⼈赏⼼悦⽬,获得了⾼雅的艺术享受。
中华传统⽂化源远流长、博⼤精深,蕴含了⼈与⾃然的和谐,天⼈合⼀的宇宙观、⽣命观与道德观。因此中国⼈历来敬天重德,讲求品格和节操, “君⼦⽐德”的思想也深深的渗透在传统⽂化的各个⽅⾯。⼈们通常将有灵性的植物⽐拟成⼀种⼈的美德,如莲花象征“出淤泥⽽不染”,翠⽵象征“⾼风亮节”,梅花象征“坚贞不媚的风⾻”,美⽟象征君⼦的内在⽓质等,
表达了⼈们对正⼈君⼦⾼尚品德的推崇,对美好理想和完美⼈格的追求和向往。梅花凌寒不惧,报天下春然后隐去,不求名,不贪利,她是仁⼈君⼦和忠⾂义⼠的化⾝。
⼈们把梅、兰、⽵、菊尊称为“四君⼦”。梅花⾼洁、典雅、冷峭、坚贞,对于君⼦的雅称,梅是当之⽆愧的。在⼈⽣的修⾏中,对于正⼈君⼦来讲,最重要的事莫过于不畏艰难、坚守⼼灵深处的⾼贵⽽不随波逐流,时时刻刻都能⽤圣⼈的操守来规范要求⾃已的⾏为。有在寒风中迎天绽放的勇⽓,在冰雪中傲然屹⽴的风⾻,还有在⽉⾊下暗⾹涌动的雅致,只有这样崇⾼的⼈格魅⼒才能与梅花⽐美。
7、暗,是⼀种看不见的华贵,如⼀⽅锦,微凉。⾹是⼀种⽓味,飘忽。它可以是花⾹,书⾹,诗⾹,你不仅看不见往往还嗅不到,但却是藏不住的。
暗⾹有古⾊的味道,⽐如⼀架雕花的书橱;也有⼥⼈的味道,⽐如红袖添⾹的仕⼥;更兼有君⼦的味道,⽐如儒雅的风度,温润如⽟的性格。
暗⾹是属于江南的“花退残红青杏⼩,燕⼦飞时,绿⽔⼈家绕。”⼤有“墙外⾏⼈,墙⾥佳⼈笑。”的意境。未见真颜,⼀缕幽幽的美好就隔着花墙透了过来。
暗⾹是属于北国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数枝清梅,⼀抹黄昏,⼀个过路的书⽣踏雪⽽⾄。⼩扣柴扉,轻声相问,梅雪情深,前⽅何村。⼥⼦开门,浅笑做询。答:过往红尘,今世前⾝。回眸转⾝间,噢!原来是⼀个故⼈。
⽣命就是⼀捧相逢的热泪外加⼀个孤单的旅魂!
时间的秒针,藏得住滴答的声⾳,藏不住渐爬的皱纹;藏得住风尘,藏不住纯真,⼀不⼩⼼,⼀盏茶的时间,⼀朵花开了⼀个春。
叹光阴,红⾹散尽,雪落⽆痕。
虽最不喜世⼈做⽆病呻吟,但⽣命确实珍贵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