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编刘瑞芳
(⼀)常⽤表现⼿法在艺术⼿法上⼤多是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体。
1、直接抒情
⼀般有两种情况:①描写离别时凄凉阴冷的景物,既交代离别的地点和季节天⽓特点,⼜暗⽰⼈物悲伤的⼼境,渲染悲凉的⽓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②描写绚丽明快的景⾊,即所谓的乐景,反衬哀情。如⾼适的《送董⼤》中,“莫愁前路⽆知已,天下谁⼈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酒杯,浇⾃⼰块垒”,表达⾃⼰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和⼒量。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触⽽伤怀、借以⾔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余晖、流⽔通波、江风引⾬、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之属,这些物象⼀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诗,成为“⼈化的⾃然”,便构成⼀种荒寒⽽悲凉、空廓⽽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送李曹》着⼒描写渲染烟⾬、暮⾊、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如柳永《⾬霖铃》词中的“念去去,
千⾥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句,表⾯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3、烘托:不直接写⼈的离情⼼绪,⽽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下有“物犹如此,⼈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富于魅⼒。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的情思⼼绪。杜牧的《赠别⼆⾸》(其⼆)“蜡炬有⼼还惜别,替⼈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主⼈公离别⽽伤⼼,从侧⾯表现了诗⼈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4、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中的送别,也有良⾠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美景⼜何尝不能反衬离⼈的懊恼。景⾊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曲解⾏⾈,红叶青⼭⽔急流”。欧阳修的《⽟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相间发。”
5、想象(虚拟):除情景交融的⼿法外,送别诗中还经常⽤到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法。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情。更主要的则展⽰了⾃⼰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刘长卿的《送严⼠元》第三联写道:“⽇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情。”诗⼈由眼前的落⽇去帆这⼀实景⽽联想到严⼠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草青。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这种⼿法是鉴赏中⽐较难把握的,需要我们有⼀双想象的翅膀。
如王昌龄的《送魏⼆》“忆君遥在潇湘⽉,愁听清猿梦⾥长。”想象分别后友⼈⽉下船泊潇
湘,“愁听清猿”,甚⾄在梦⾥也因旅夜孤独⽽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边。”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都运⽤这种⼿法。
6、⽐喻:为了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诗⼈在诗歌中还特别青睐⽐喻这种修辞⼿法,送别诗因为善于运⽤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氛,所以⽐喻⼿法更为常见。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悠悠。”⽤“⽔悠悠”⽐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云边孤雁,⽔上浮萍”的⽐喻来表现离别之苦,⽤“尘随马去,⽉遂⾈⾏”的⽐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送友⼈》“浮云游⼦意,落⽇故⼈情。”王维的《送沈⼦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江南江北送君归。【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法和技巧及常见意象】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法和技巧及常见意象。”也运⽤了⽐喻。
宋代诗⼈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词:泛菊杯涤,吹梅⾓远,同在京城。聚散勿勿,云边孤雁,⽔上浮萍。教⼈怎不伤情?觉⼏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逐⾈⾏。这⾸诗在表达感情时就主要运⽤了⽐喻的修辞⼿法。上⽚⽤“云边孤雁,⽔上浮萍”的⽐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定的离别之苦。下⽚⼜表明他的⼼会像飞尘⼀样时时紧跟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像明⽉⼀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7、??细节描写:所谓细节主要指不易为⼈察觉却⼜最有情趣、最耐⼈寻味、最能引起⼈们想象的细微的⾏为。这种⼿法容易被⼈忽视。理解细节描写的关键是通过外在的⾏为揣测⼈物的⼼理活动、情感变化。如柳永《⾬铃霖》中的“执⼿相看泪眼,竟⽆语凝咽”,男⼥主⼈公紧紧握住对⽅的⼿,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词⼈以⾮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极其深刻地揭⽰出离别时的⽆穷悲痛。
我们在鉴赏送别诗时,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识和⽅法外,还应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等。做到知⼈论世,体察诗情。
在对这类诗歌进⾏鉴赏时,可遵循这样的答题模式:什么景——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氛——烘托什么情感。
(⼆)离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夜等时间意象。
⼭中送别王维
⼭中相送罢,⽇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 送别送灵澈刘长卿
苍苍⽵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独归远。
离别诗中常出现“⽇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唐⼈喜欢傍晚时分送别,⽽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的离情别绪(反衬)。
送友⼈薛涛
⽔国蒹葭夜有霜,⽉⾊⼭⾊共苍茫。谁⾔千⾥⾃今⼣,离梦杳如关塞长。
⽉光给⼈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致的;再则,⽉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唐⼈常借⽉抒怀。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南浦等空间意象。
劳劳亭歌李⽩
天下伤⼼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名新亭,距建康(南京)⼤约⼗五⾥左右,是沿长江顺流⽽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常在此驻⾜,⽬送⾏⼈渐⾏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谢亭李⽩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愁。客散青天外,⼭空碧⽔流。
注释:谢亭⼜称谢公亭。在宣城北⾯,是南齐诗⼈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法和技巧及常见意象】⽂章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法和技巧及常见意象出⾃www.gkstk/article/1429566728981.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灞陵⾏送别李⽩
送君灞陵亭,灞⽔流浩浩。上有⽆花之古树,下有伤⼼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处有⼀条灞⽔,汉⽂帝葬于此,遂称灞陵,⽔边有灞陵亭。唐代⼈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分⼿。因此灞陵亭在唐诗⾥常和别离联系在⼀起。
南浦别⽩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看肠⼀断,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运发达,⼤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达的⽔⽹。⾏旅之⼈出门⼤多乘船。“南浦”即南⾯的⽔滨,是著名的⽔滨送别地。
常见意象:
杨柳、杨花或柳絮??它源于《诗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雪霏霏”,古⼈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于汉代,产⽣原因⼤体有三点:⼀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常相似。⼆则,“柳”与“留”谐⾳,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在异地他乡⽣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郑⾕《柳》:“会得离⼈⽆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诗⼈喜欢傍晚时分送别,⽽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的离情别绪。
⽉??⽉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光给⼈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致的;再则,⽉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古⼈常借⽉抒怀。通过⽉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深长。
酒??古⼈离别多设宴饯⾏,“凡送⼈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杯酒,西出阳关⽆故⼈”(王维《送元⼆使安西》),“⼈分千⾥外,兴在⼀杯中”(李⽩《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酒⾥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秋??“⾃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古⼈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的短暂和易⽼,“秋”能使志⼠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愁已成为古代⽂⼈的⼀种普遍⽂化⼼理。像杜甫“万⾥悲秋常作客”(《登⾼》),在暮年⾯对巫⼭巫峡的秋⾊,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泪,孤⾈⼀系故园
⼼”(《秋兴⼋⾸》)的感叹,抒发了⾃⼰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的意象。其他有阳关、古道、⼣阳、寒蝉等。
春草
这⼀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青青河边草,野⽕烧不尽,春风吹⼜⽣。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
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更远还⽣。”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处不⽣的春草,来⽐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
古诗中以⽔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赠汪伦》:“桃花潭⽔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江春⽔浩浩荡荡向东流
去,连绵不断。
春⾊
王维在《送沈⼦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喻更有意思。“杨柳渡头⾏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江南江北送君归。”在这⾸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想象⾮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法和技巧及常见意象】古诗词鉴赏www.gkstk/article/gushicijiansan.htm。
春草、⽔、春⾊都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形为有形,化⽆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亮代表我的⼼。”就是此道理。
送别之地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表⽰送别,此后也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设⼀长亭,五⾥设⼀短亭,供⾏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长亭”成为⼀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初歇。”李⽩《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南浦?指南⾯的⽔滨,古⼈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来指称送别地。?南浦多见于南⽅⽔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兮南浦”这⼀名句有很⼤关系。江淹作《《别赋》:“春草碧⾊,春⽔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南浦⼦曲”和《南浦》词牌多被⽤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古⼈⽔边送别并⾮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化浸染,南浦已成为⽔边送别之地的⼀个专名了。
阳关:王维《送元⼆使安西》;“渭城朝⾬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劝君更尽⼀杯酒,西出阳关⽆故⼈。”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柳岸:古⼈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柳岸”指送别的地⽅。如柳永《⾬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以上⼏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种送别之情。
寒蝉、船(⾈)、古道、⼣阳、西风、灞桥、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