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问题】
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出使,“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飘飞的蓬草。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2. 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构图美。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①线条美。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①彩美。②彩艳丽、丰富:黄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的烽烟、红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①意境美。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3. 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答:“直”字状孤烟之高,表现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状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准确地描绘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4.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答: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5.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王维 送别
答: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的意境;表现孤寂的情感。
6.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联。
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达诗人被排挤而离开京城的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7.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可从诗题“使至塞上”,从诗句中的“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8.这首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所见风光,表达了他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
地上奔流,浩浩漫漫。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1.(1)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
答:“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诗的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颈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5.诗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画面。
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6.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描写视角与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画面。
不同。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7.“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8.请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
①“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作者
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③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9.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