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
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王维 送别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