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中别有韵 清极不知寒——古诗词冬之意象一:梅花(上)
香中别有韵 清极不知寒
——古诗词冬之意象一:梅花(上)
川 雪 梅花是寒冷冬天最耀眼的明星。中国人一直把梅花看作是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的“五福之花”。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高洁。同时,人们把梅花那傲雪凌寒的风貌,看作是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把梅花那香远古朴的风韵,看作是中华古国悠久伟大的历史文化的象征;甚至把梅花那紧簇同心的形状,看作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象征。
早在南北朝时期,梅花的观赏价值就被人们普遍重视。随着古体诗歌创作的发展,梅花也走进了诗人们的笔下,开始在诗笺上大放异彩。
南朝·宋诗人鲍照最先在诗中称赞梅花那不惧严寒的品格。他在《梅花落》写道: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诗人笔下的梅花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诗中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最先在诗中称梅花为报春信使的,是南朝·宋诗人陆凯。他在《赠范晔》中,以梅花作为传达友情的信物,别具一格: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折梅花寄赠友人,正是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预示不久的将来春天也将到北方。表明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
最先从审美角度咏赞梅花的,是南朝·梁诗人何逊。他在《咏早梅》中写道: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春上来。
兔园本是汉梁孝王的园名,这里借指扬州的芳林苑。全诗的意思是:在花园里是容易看出时节的变化的,其中最使人惊异、最能标志时节变化的就是梅花。梅花不怕霜雪、不畏风寒,在下霜飘雪的时候,它就在路边开放了。梅花在台观周围开得很盛。梅花盛开的时候可以使被遗弃者见之有感而落泪,也可以使钟情的人触景兴怀而勃发。梅花大概也知道自己飘落得早,所以赶在正月就开起花来了。诗中称赞梅花开得最早,不怕霜雪,敢抗风寒。通过对梅花这种坚贞品质的歌颂表达了诗人自己清高自负的思想。
关于冬天的诗词 最先借描写梅花寄托情怀的是南朝·陈诗人谢燮。他在《早梅》中写道: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诗人抓住一个“早”字,用极富表现心理状态的“疑”字和“畏”字,写出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巧妙地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
隋朝宫女侯夫人最早将梅花自比。她在《春日看梅花(其二)》:中写道:
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
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芳自在春。
这“天真”二字既是诗人对梅花的高度评价,亦是诗人的自比。诗人是孤芳自赏的佳人,同是天真,诗人与玉梅便是化而为一成高洁形象了。
到了唐代,诗人咏梅渐成风气。 唐人的咏梅诗,除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之外,出现了虽以模拟物象为主,但却含有美的意蕴的佳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皆有咏梅之作,他们比南朝诗人更加注意到了梅花的美学价值,更加准确地把握住了梅花的精神品质。在唐代诗人笔
下,我国咏梅诗已走向了成熟。
借梅花凌寒吐芳喻自己虽处逆境仍不改节操的首推张九龄,他在《庭梅咏》中写道:
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
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