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古诗词:白居易《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
  冬天在南北半球所处的时间不同。
  在南半球,冬季在6、7、8月份;在北半球,冬季在11、12、1月份。
  在中国,冬季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西方人则普遍称冬至至春分为冬季。
  从气候学上讲,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摄氏度算作冬季。
  下面是卖炭翁唐代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注释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关于冬天的诗词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伐砍伐。
  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
  烟火烟熏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形容鬓发花白。
  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可怜使人怜悯。
  愿希望。
  晓天亮。
  辗ǎ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困困倦,疲乏。
  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ì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把拿。
  称说。
  敕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回调转。
  叱喝斥。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驱赶着走。
  将语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
  得,能够。
  惜,舍。
  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
  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
  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系ì绑扎。
  这里是挂的意思。
  直通值,指价格。
  创作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赏析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
  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
  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
  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