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 |||||||
课题 | 7.1 自由平等的真谛 | ||||||
教学内容分析 | |||||||
学情分析 | 八年级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心理与生理发生巨变的时期,是教育的重要时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使学生充分理解自由平等的真谛,无法治不自由,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我们要用法眼看平等,充分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
学习目标 | 政治认同:了解自由和平等的含义,懂得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道理 道德修养: 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法治观念: 在生活中能做到平等处事、待人 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和平等观 责任意识:做一个富有法治精神的人 |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自由的意义、平等的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教学难点: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 ||||||
学习活动设计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环节一:导入新课 | |||||||
中美对比:美国为了追求“自由”,导致疫情扩散,社会陷入一片混乱 通过对比,你有什么感悟? 教师引领:自由是珍贵的,也是有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只能产生混乱。今天我们来探究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自由平等的真谛。 | 学生结合自己所知的中国抗疫情况,对比美国,自由发展感悟 | ||||||
设计意图: | |||||||
环节二:出示目标,展示预习成果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PPT出示目标 师对学生的预习成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点评 | 学生齐读目标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预习成果 | ||||||
设计意图:解读目标,学生学习起来目标明确;通过预习对课本知识提前感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 |||||||
环节三:无法治不自由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观点辨析 甲:自由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乙:自由应该是完全由自己做主,但现实生活中怎么还有那么多规矩和限制呢? 丙:自由就是做法律不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思考:请围绕三名同学的对话,分别进行评价交流,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2.探究与分享 白云飘飘,一只风筝在天上飞。风筝许了一个愿, 乞求天空能让自己挣脱那根线,让自己不再被束缚。突然,一阵狂风袭来,风筝被吹得摇摇晃晃,它一心想挣脱线的约束,昂头借风拼命挣扎。线终于断了,风筝如愿以偿,满心欢喜的它来不及拥抱蓝天,就一头栽了下来,再也无法飞了。 合作探究:(1)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 教师引领:因为风筝线是风筝能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保障。风筝有了线的牵引才得以在天空中保持平衡,如果线断了,风筝就会失去依靠,从空中掉落 。 (2)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必要的限制?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 3.链接生活:联系你的生活,想一想你自由吗?在生活中你受到哪些限制? 示例:在学校中:上课不许说话、睡觉、吃东西 穿着校服、按时完成作业、在图书馆不得喧哗…… 4.法律依据: 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宪法》 第四条规定:“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第五条 集会、游行、示威应当和平地进行,不得携带武器、管制刀具和爆炸物,不得使用暴力或者煽动使用暴力 ---《集会游行示威法》 5.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限制,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教师引领: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5.阅读教材,自主探究,思考以下问题 (1)自由的意义? (2)为什么自由应受必要的限制? 教师引领:(1)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2)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针对甲、乙、丙三种观点进行辨析,畅所欲言 学生研读风筝的材料,结合所知所学,以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并把探究的结果,在班级进行汇报。 学生结合教师引领,理解自由受必要的限制,做好笔记 学生参与链接生活活动,结合教师提供的示例,进行发言,如:在家中,不许吃三无食品、不许长时间看电视、上网、玩手机…… 学生大声朗读几条法律规定,了解法律的相关内容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举手交流汇报自由为什么要受法律限制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内容,做好整理和归纳,并且在教材中标记清楚。 | ||||||
设计意图:通过观点辨析环节,引导学生在对三种观点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自由;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借助风筝的案例,形成直观的使学生感受到自由要受必要的限制,使难点有效得以落实;“想一想”环节,运用两幅图片,引导学生从反面认识到自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通过“阅读教材,自主探究”活动,具体落实本节课的重点,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 |||||||
环节四:法眼看平等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赏析图片,解读寓意 思考:结合上图谈谈你对平等的认识。 教师引导:平等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 2.链接生活:讨论分析:(1)列举生活中不平等现象 (2)结合上述现象谈谈你对平等的认识。 教师引领:平等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结果平等)。因为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是需要帮助的特殊对象,所以对他们给予“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对他们人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 注意:平等不是完全的平等,相同或平均,没有绝对的平等。 3.专家杀妻案:绍兴轻纺科技中心原总经理徐建平与其妻丁遐(公司董事长)因琐事发生争吵,徐建平将妻子杀害并将尸体肢解,抛入消防蓄水池内。绍兴市中级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徐建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有人认为,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法外开恩”,你觉得呢? 教师引领: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4.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这2951位全国人大代表主要来自全国34个省份、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其中736名为女性,占比24.9%,428位少数民族全国人大代表属于55个民族,10个少数民族的代表数在10人以上,回族的全国人大代表数量最多,有61人。 (1)你知道多少保障男女平等的相关法律条款? 教师引领:宪法:第二章第四十八条第1款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2)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教师引领:①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②公民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疫情手抄报图片大全 ③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 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5.教师寄语:你有多自律,你就有多自由! 你有多自律,你就有多成功! | 学生认真研读图片,结合自己的感悟,交流对平等的认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生布置的思考题,例如:男女就业差异,收入差异,贫富差距…… 学生认真阅读“专家杀妻案”材料,根据所学所知,交流自己对案件的看法。 学生认真研读两会代表的材料,根据自己所知,列举保障男女平等的法律条款,如:劳动法:第十三条中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理解 学生齐读教师寄语,感悟升华。 | ||||||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赏析,解读寓意”环节,引导学生形象生动的感受平等的含义,利于学生理解和识记;“链接生活”环节,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自身生活,通过列举不平等现象,从反面认识平等的含义,正反对比,更加深刻;“专家杀妻案”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法律角度深刻认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借助两会人大代表构成,引导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更进一步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使知识系统化。 | |||||||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 基础作业: 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成同步练习题 拓展性作业: 以自由平等为主题,出一期手抄报 | ||||||
特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 本课立足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巧妙设计教学环节,选取社会时政热点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典型材料,引导学生在分析感中加深理解。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共同归纳总结自由平等的真谛。 | ||||||
教学反思与改进 | 本节课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理解自由平等的内涵,并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总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本课突出的亮点有: (1)课堂环节设置合作,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2)注重学生参与积极性的调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3)多媒体手段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不够满意的地方是: (1)个别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应更多的给予关注 (2)教师课堂语言还要进一步精练 (3)课堂检测时间略显不足 | ||||||
学习评价设计 | (1)对无法治不自由。案例分析,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教师通过观察、提问、交流、记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2)对法眼看平等。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两会分析等方式,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归纳感悟,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