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提升卷
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Ⅰ阴兴卷(选择题)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研究,位于山西的陶寺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气势恢弘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管理有序的手工业区等,同类遗址在晋西南已发现70余处。由此可推知当时( )
A.陶寺先民开始聚族而居 B.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异常低下
C.陶寺遗址初具国家特征 D.黄河下游深受陶寺文化影响
2.《史记·封禅书》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商、周的都城择址分别体现了“
夏都居洛”的生存意识、“商都居洛”的政治意识和“周都居洛”的全局意识。这反映出夏商周时期( )
A.洛阳是唯一的都城所在地 B.执政理念阻碍了疆域扩大
C.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 D.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
3.下表是考古工作者发现的部分商周时期遗址的发掘情况。据此可知,此时期( )
出土地点 | 遗址年代 | 出土物品 |
江西鹰潭角山窑 | 商早期至西周初期 | 大量印纹陶及原始瓷,多为生活用具,可能此地在当时是大型窑场 |
陕西长安张家坡 | 西周晚期 | 陶窑遗址出土大量陶鬲和鬲残片,上有钤印或刻写的工匠姓名 |
河南郑州人民公园 | 商晚期 | 出土陶压锤、印模等工具;大量的陶器废品,基本为烧造变形或有气泡粘连的陶盆 |
A.民营制陶业有一定的规模 B.出现了专业性的区域经济
C.贵族对平民的剥削很严重 D.官营作坊垄断了陶器制造
4.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武汉盘龙城遗址均为功能较完善且分区明确的大型商代城址;三星堆出土的尊和盘龙城出土的罍器型相似;三星堆出土玉戈形制很接近盘龙城李家嘴墓葬出土的同类器;两地都重视玉器的使用,均出土“神秘”面具,均为典型的颇具代表性的商时期重要文化遗存。这可证明( )
A.商周文明因统一而渐至趋同 B.万邦时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中华古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D.中原文化影响长江流域文化
5.《左传》记载,前676年,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前488年,根据吴国的要求,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据此可知( )
A.礼崩乐坏影响政局稳定 B.社会治理秩序亟需重构
C.礼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D.政治经济实力左右礼制
6.图1、2为20世纪出土的先秦布币的两种形制。空首布因“首空可以纳柄”而得名;平首布又名实首布,脱胎于空首布,重量变轻,体形变薄为片状。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商品交易的频繁 B.铸币工艺的改进
C.秦国变法的实施 D.政治一统的走向
7.春秋末期,某思想家主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他的学生将其为人处世之道概括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体现出一种关怀互助和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精神。据此可知,符合这一主张的是( )
A.老子的“无为” B.孔子的“仁”
C.墨子的“兼爱” D.邹衍的五行“相生相胜”
8.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却忽视了“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相融相合的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不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这些共通之处( )
A.得益于共同的文化基础 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消除了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 D.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
9.秦汉时期取名呈现出新取向,以武字、勇字命名的有蒙武、苏武等;以霸字、雄字命名的有王霸、杨雄等;以胜字、广字命名的有陈胜、李广等;以兴字、奋字命名的有阴兴、张奋等;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的有赵广汉、张安世等。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 B.主流思想文化内涵发展变化
C.尚武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D.选官制度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10.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始皇帝并吞六国之后,进而废置各国的王室和封建贵族,并由秦国的官僚处理政事,这项激烈的措施使得这些牺牲者感到难以忍受之苦,这些强硬作风使他们因敏锐地感受到失去独立而更加难以忍受。”由此可知,秦二世而亡( )
A.在于凝聚力的缺失 B.统治者的残暴是主因
C.源于统治疆域扩大 D.由治理举措过激而致
1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 )
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12.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记·陈涉世家》认为是严苛的秦法,“失期,法皆斩”,
并广为流传;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中《秦律·徭律》规定,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这表明( )
A.私人修史的主观性太强可信度低 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C.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 D.最新的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13.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中指出,韩“介于大国之间,晋国之故礼未灭,韩国之新法重出,先君之令未收,后君之令又下,新故相反,前后相缪,百官背乱,不知所用。”这一观点( )
A.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B.意在宣扬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C.体现了韩国政局持续动荡 D.为汉朝法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14.汉代太学生每年进行一次选拔性考试,根据成绩将学生分为甲、乙等。甲等可以在宫廷充任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也有的学生回乡收徒为师,极个别的学生从事其他职业。这说明汉代太学( )
A.促进郡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B.培养政府官吏和宫廷侍卫
C.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推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
15.学者朱绍侯指出,东汉时期的地主庄园“膏田满野,奴婢千,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但是当东汉末年天灾频发、爆发大规模的自耕农起义时,田庄中的农民却没有响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田庄中的农民没有行动自由 B.庄园接纳了大量难民为劳力
C.大土地所有制比小农更进步 D.豪强地主势力被政府所压制
16.希罗多德在《历史》第一卷开头语中说:“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司马迁在阐述《史记》撰写宗旨时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下列有关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司马迁有一定私心,想成一家言论,其叙述主观彩过于浓厚
B.希罗多德更注重历史中因果关系的辨析,忽视了历史的真实性
C.两位历史学家都追求客观真实,都以叙事为中心贯通撰写历史
D.两位历史学家都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且都有宏大的历史使命感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虢国墓地多选在依山傍水的高平之地,背山而河,远山遥树,视野开阔。墓地多实行族葬制(聚族而葬的埋葬制度)。墓区坐落有致,界限分明,一条界沟将国君与其他贵族、平民分开。墓室大致分为六等,第一等均为国君墓,墓穴深度在11米以上,出土精美文物在3000件以上,有青铜礼乐器、鼎、兵器、玉面罩、玉配件等;第二等均为太子墓,墓穴深10米以上,出土文物近千件,其中列鼎7件,无配鼎,有青铜礼乐器。……第六等墓穴埋藏浅,陪葬品很少,无青铜铜器。虢国墓地的发现,为周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了中国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