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谭嗣同《狱中题壁》若干问题与吴义雄、杨一峰、林桂蓁三位先生商榷
作者:王卢笛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4年第14期
        摘要:学界对谭嗣同《狱中题壁》诗中“去留肝胆昆仑”一句究竟应作何解争议颇多,本文拟就其中一家之说与三位先生进行探讨。
        关键词:谭嗣同 狱中题壁 两昆仑 吴义雄 林桂蓁
        一、就“两昆仑”的“两”字应作何解与吴义雄、杨一峰二位先生商榷
        吴义雄先生在其大作《系狱缘何说“昆仑”——谭嗣同绝笔诗新解》一文中提到:“‘两昆仑’在这首诗中并不是指两个人……‘两’在这里也不是指‘两个’,它另有含义。‘两’在古代汉语中,有‘比’,‘配’,‘耦’,‘并’之意。如《周礼·天官·大宰》中云:‘以九两系邦国之民’,郑玄注谓:‘两,犹耦也,所以协耦万民。’《管子·进藏》:‘夫物有多寡,而情不能等;事有成败,而意不能同;行有进退,而力不能两。’《逸周书·小开》:‘贵而不傲,富而不骄,两而不争。’朱右曾校释谓:‘两,谓权相侔。’《周易》中也有‘参天两地而倚数’之句。又《字汇·入部》:‘两,
黄庭坚砥柱铭耦也。’在我国史学著作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用法。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御下两马换鞅而还,’俞樾《平议》云:‘两马者,使服与服耦,骖与骖耦也。’又《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而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到明清之际,仍有这种用法。如《醒世恒言》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形容女子:‘虽然蓬头垢面,那玉貌花容,从来无两。’顾炎武《赠万举人寿祺》一诗中,亦有‘何人泂北方,处士才无两’之句……所谓‘两昆仑’,就是‘比昆仑’,‘与昆仑为耦’,‘与昆仑相配’之义。”
        杨一峰先生亦有类似说法:“杨一峰在《谭嗣同》(1959年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版)一书里,对‘两昆仑’做了另一种解释,他说:……‘两’义等于‘并’,‘两昆仑’即并昆仑而为两。第三第四句连看,即我仍然横着刀仰首大笑,要留着照人的肝胆媲美昆仑。”
        然而,笔者对“两昆仑”的“两”字是否如吴、杨二位先生所说、可作此之用有所质疑。
        对于吴先生所引《周礼》文,如吴先生所说,学界多采用“郑玄注”,兹举数例如下:
        ①“九两,令万民协和的九种方式。郑注:‘两,犹藕也,所以协藕万民。’”
        ②“两犹耦也,所以协耦万民……使诸侯与民相合耦而联缀,不使离散。” “若里宰职‘合
耦于锄’,注云‘合耦,使相佐助’者也。”
        ③“《御览·职官部》引旧注云‘两,耦合之言’,与郑义同。云‘所以协耦万民’者,《说文·心部》云:‘协,同心之龢也。’”
        ……
        据以上各家注,“九两”的“两”意为“令人民协和的方式”,即便与“九”剥离,亦只有“协和”或“使协和”之意,并没有“把……比作……”或“……与……相配”等意。因此“两昆仑”中的“两”不可作如此之用。
        吴先生所引《管子》文中的“两”字,兹举学界注释数例如下:
        ①“两:成双,相称。”
        ②“两:匹配,协调。”
        ③“两:成对,相称。”
        ……
        通過以上可看出,此处“两”字,后不可接名词,只可将名词置于其前。因此,“两昆仑”的“两”决非此意。
        《逸周书》文中的“两”字,如吴先生所说,学界多释为“权相侔”“两相匹敌”。笔者认为,通过以上学界注释可看出,释作如此时,“两”字中已包含“相侔”“相匹敌”的事物,并非“两”字之前者“等同于”或“比作”“匹敌”“两”字之后者。因此“两昆仑”的“两”以此不可解。
        对于吴先生所引《周易》文中的“两”字,兹举学界注译数例如下:
        ①“参,奇也。两,耦也。七九阳数,六八阴数。”
        ②“‘参两’犹言考察度量。‘天地’,指天奇数,地偶数。”“通过度量天地现象而论定奇偶之数,考察阴阳现象而确立两类卦象。”
        ③“以三的奇数为天数,两的偶数为地数,来确立卦爻的数。”“两:指偶数。”
        ④“两地:指地二及地四,相加为六,故阴数用六,地为阴,阴数偶。”
        ⑤“虞翻曰:倚,立。参,三也。谓分天象为三才,以地两之,立六画之数,故‘倚数’也。
        ……
        以上对“两”的注释可归为两类:一为名词,意为“偶数”;二为动词,可释为“考察度量”或“使成双”“使翻倍”。“两昆仑”以此亦不可解。
        学界对吴先生所引《左传》文中的“两”字注译,与“‘比’,‘配’,‘耦’,‘并’”等相关者,兹举数例如下:
        ①《高本汉左传注释》引各家对于该句中“两”字注译,其一为:“俞樾以为:‘两’字在此地是一个动词,意思是:‘两两排比之也。’(使两个成为一组)……如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御著下来了,他把马匹两两排比……’(=他调整马匹,使它们两两相并……)案: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云:‘两服齐首,两骖如手。’意思是:‘两匹服马,马首齐一;两匹边马,如同手臂。’可以作为俞氏立论的佐证。”
        ②“两:整齐。”
        ③ “御下,两马、掉鞅而还。两马可有二解……俞樾《平议》则云:‘两,排比之也。一车有四马,两马在中曰服,两马在旁曰骖,诗曰‘两服齐首’、‘两骖如手’,皆言其整齐也。……’……后说(笔者按:俞樾说)合理。”
        ④“御下,两马、掉鞅而还。”“两马,即排比其马,使之两两整齐……两,作动词,排比。”
        ……
        据以上,此处“两”字前应有一或明或暗的施动者,被动者为“两”字之后的名词。若“两昆仑”的“两”以此解释,不但缺乏动作的执行者,“两昆仑”更意为“……使得昆仑相并或者等同”,而决非吴先生所说“(将前文的事物)‘比昆仑’,‘与昆仑相耦’,‘与昆仑相配’”及杨先生所说“要留着照人的肝胆媲美昆仑”。
        吴文所引《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醒世恒言》及顾炎武诗中的“两”字,兹举学界释译数例如下:
        ①《白话史记(上册)》:“你在三年以后会被封侯,封侯八年之后会担任将相,掌握
国家的权柄,地位非常贵重,在人臣中间,没有第二个能够跟你比的。”
        ②《史记全译》:“无两:没有第二个人。”
        ③《史记(二)》:“您在三年之后就要被封侯,封侯八年之后要做将相,掌握国家大权,那时您的地位将贵重到极点,在人臣中独一无二。”
        ④《宋本史记注译》:“您三年之后会被封侯。封侯八年后会担任大将和丞相,掌握国家政权,位尊而权重,在臣当中无第二人。”
        ……
        ⑤《白话醒世恒言赏析》:“虽然她如今蓬头垢面,可那玉容花貌,和以前没有什么两样。”
        ⑥《白话本醒世恒言赏析(上)》:“虽然是蓬头垢面,那玉容花貌,从来就没有第二个。”
        ……
        ⑦《顾亭林诗集汇注》:“处士句,徐注:《汉书·周勃传》:‘许负相亚夫曰:于人臣无两。’”
        ……
        据以上,“两”字于此处均为名词,意为“第二个”“可媲美者”或“不同的样子”,并非“把……比作……”“……与……相配”或“……媲美……”之意。
        由此可知,若“两昆仑”的“两”字作吴先生引文中“两”字之用,则无法使“去留肝胆两昆仑”得以合理解释。
        二、就“去留”二字系何所指与吴义雄、林桂蓁二位先生商榷
        吴义雄先生在《系狱缘何说“昆仑”——谭嗣同绝笔诗新解》中提到另一个观点:“‘去留’也不是‘一去一留’,而是遗留、留下之义。”
        另有林桂蓁《“去留肝胆两昆仑”究竟何解》一文指出:“‘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
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笔者注:另有持此类似观点者,如网文《“去留肝胆两昆仑”为何意》,作者侠客:“如果‘去留’两个字是偏义之词,也就是说它的意义偏向于后一个字‘留’,去字相当于衬字,或者说意义弱化了,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解释为:他的死留下拳拳报国精神犹如两昆仑,两字为呼应肝和胆,未必有具体的数字意义(比如两个人)”;《殉道者的慷慨与从容——谭嗣同的》:“也有人认为‘去留’不是‘去’和‘留’两个对比的意思,是偏正结构,是要留下什么的意思”;《谭嗣同赏析》:“胸中横亘着两道犹如莽莽昆仑一样的肝胆之气……留下自己坦荡的可以容纳两座昆仑一样的胸怀”等,兹不赘述)。”
        对于“去留”与“两昆仑”的对应问题,林先生论述道:“‘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直接从文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谭嗣同赏析》一文亦对将“去留”释作“留下”、且与“两昆仑”如何对应提出看法:“胸中横亘着两道犹如莽莽昆仑一样的肝胆之气……留下自己坦荡的可以容纳两座昆仑一样的胸怀”。笔者认为,此说无法解释
为何“肝胆之气”有“两道”“坦荡的”“胸怀”要“容纳两座昆仑”,因此不通。)”
        于此,林先生将“肝胆”拆成“肝”和“胆”,使之各对应“一昆仑”。然而,林先生既说“‘肝胆’指代‘浩然之气’”,且不说是否有以“‘肝’和‘胆’单独指代‘浩然正气’”的用法,诗人有必要将林先生所认为的同样“指浩然正气”的“肝”和“胆”分别比作林先生所认为的“同样”的“昆仑”么?况且林先生文中亦提到:“肢解‘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语词和语义,并去寻两个相应的对应者,这种思路我认为是背逆诗人的原意的。”不可不说,林先生多少有些前后矛盾了。
        参考文献:
        [1]吴义雄.系狱缘何说“昆仑”——谭嗣同绝笔诗新解.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一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207-208.
        [2]李敖.“两昆仑”考[A]杨一峰.谭嗣同·历史与人像.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54-55.
        [3]陈衍撰,潘林校.周礼疑义辨证.华夏出版社,2011.50.
        [4]郑玄注,贾公彦.周礼注疏(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4.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一).中华书局,20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