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并一直送到郊外。可见,张孟男虽然有点“傻”,但在人格上却光明磊落。
张居正做了宰相之后,为了拉拢张孟男,培养自己的势力派系,就擢升他为太仆少卿。可张孟男对宰相的厚爱,似乎很麻木,还是傻里傻气的,一点也不感恩戴德,依然不巴结不攀附张居正。张居正为此很气恼,于是就一直压制张孟男,不予他升迁。后来,张居正倒台,张孟男因为与张居正没有任何瓜葛,反而被升迁为南京工部右侍郎,后来又以本官掌通政司事。
再后来,张孟男官拜南京工部尚书,又改任户部尚书,这可是当时国家最高的财政长官。当时的南京是明朝的留都,却储备耗竭,张孟男任户部尚书后,国库所存的粮食只能维持两年的需要。张孟男勤恳操劳,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使得国库的存粮可以满足七年之需。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春,张孟男上奏朝廷,请求免除矿税,神宗皇帝不听,非常恼怒。由于当时的矿税非常沉重,民怨很大,张孟男忧国忧民,便再次写成奏疏,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五月三十日前嘱咐其子呈上,上疏后的第二天,张孟男就去世了。
张孟男草遗的上疏有数千言之多,他极力陈述赋税过重的害处,他说:“所征天下租税,皆鬻男市女、朘骨割肉之余也。臣以催科为职,臣得其职,而民病矣。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
张孟男既有治国之才,又一生清正廉洁,他不攀附权贵,又敢于直言,即使在弥留之际,仍惦记朝廷大事,足见他对皇帝的忠心。他去世后,南京尚书赵参鲁等奏
明皇帝,称赞其一生的清忠之气。
皇帝甚为感动,于是下诏,追谥张
孟男为太子太保。
张孟男这样的“傻瓜”,他不
攀权贵,不考虑个人的仕途,不要
个人的荣华富贵。正因为他如此
看重自己的人格,他才没有与高
拱、张居正有任何牵连,这反而使
得他仕途顺风顺水,走了官运,并
得到清忠之名这样的美誉。
黄庭坚写戒石铭
□刘晓雪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
轼被贬湖州。一年前,一心沉湎诗
学的黄庭坚寄了两首诗给时任徐
州知州苏轼,以示敬仰求教之心,
苏轼读后大加赞赏,以为“超轶绝
尘,独立万世之表,驭风骑气,以
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两
人志同道合、相互欣赏,从此结下
深厚的师友之谊。可是,谁又能够
想到,这一段文坛佳话,却为黄庭
坚的命运埋下了祸根。受苏轼被
贬之事牵连,黄庭坚在京职务一
笔勾销,被改派到吉州太和县(即
泰和)任知县。
黄庭坚到泰和上任时,正值
春耕时节。他带着属官巡视县城
附近乡村时,看到广阔的田野上
耕者寥寥,大片良田却少有人耕
种。黄庭坚询问缘由,陪同官员告
知,由于推行青苗法,以种田多寡
定税赋,农民害怕种多税多,转而
经商者、欠税逃役者、沦为盗贼者
为数众多,本县狱中已人满为患。
黄庭坚曾任汝州叶县尉,由于
地震、洪灾等灾害,灾民拥入叶县,
黄庭坚目睹民生之艰难,曾作《流
民叹》诗。他对属官们说,我等身为
朝廷命官,要忠于职守,体察百姓
困苦,不可扰民,民安才能国安。
第二天,黄庭坚召集县衙各
曹属官训话:“昨日巡视农耕桑种
等情况,深感民生之不易。庭坚读
《贞观政要》,唐太宗对臣说,为
臣之道,须是先存活百姓,若损害
百姓以奉养其身,犹如割股以啖
腹,腹饱而身毙。故为官当思治国
之本,一举一动若有扰民伤民之
嫌,均应谨慎行之、戒之。自唐朝
以来,郡县均立有戒石,便是取意
于此。今本官重立戒石于县衙大
门前,起警示作用。蜀后主孟昶有
戒石文,太宗摘录其中‘尔俸尔
禄,民膏民脂’数句以戒臣。庭
坚自为官以来,常有自愧之感。今
取此数句,刻于戒石上,欲诸位以
此自励自勉。”
说完,黄庭坚令衙役取来笔
墨纸砚,以正楷书写戒石文四句: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
上天难欺。
随后令匠工刻于戒石上,并
用朱砂描红,使之醒目。
在泰和任上,黄庭坚躬于政
务,体恤民情,常深入穷乡僻壤、
密林山区调查走访,奏请朝廷为
百姓减免赋税,尽心履行本职,使
百姓生活。
黄庭坚砥柱铭
元丰六年(1083年),黄庭坚
被调往德州,江南的佳山秀水在
他的频频回顾中渐行渐远。
然而,百姓不会忘记这位为
民造福的清官,历史不会忘记这
位开宗立派的诗人和书法家。清
朝时,有人将黄庭坚手书戒石铭
模刻并镶嵌于快阁,后又被刻成
石碑,置于快阁照墙之右,现收藏
于泰和县博物馆,成为可供人们
凭吊的实物。■
本栏编辑王珊珊
MINGRENLUEYING|书香人社窑名人掠影|
77
2018.10人才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