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TechWom 科技娲母 10-May-11 社交网络 浏览次数: 136 | 评论 ↓ » Edit Title »K2 Tweet Share |
——知识类产品系列研究之一
Quaro以及其中国克隆“知乎网”的走红使得知识类网站,在之后鲜有高潮的今年,又一次进入了公众视野。
甚至已有业界人士开始探讨“知识网站的服务新形态可能会对社交网络的下一步发展所可能造成的新影响”——参见《魏挥武·基于知识链结构的社交网络》。
本文旨在梳理知识类网站的“前生”,目的则是探讨此类网站的“今世”及后续发展。
甚至已有业界人士开始探讨“知识网站的服务新形态可能会对社交网络的下一步发展所可能造成的新影响”——参见《魏挥武·基于知识链结构的社交网络》。
本文旨在梳理知识类网站的“前生”,目的则是探讨此类网站的“今世”及后续发展。
这是第一篇。
第1代:3座大山——搜索、论坛、门户
互联网的诞生是从离不开上面这3种产品形态;
要梳理第一代的知识类互联网产品同样也绕不过初期最基本的这3种产品形态。
互联网的诞生是从离不开上面这3种产品形态;
要梳理第一代的知识类互联网产品同样也绕不过初期最基本的这3种产品形态。
1 搜索
搜索经历了目录式搜索和关键词式搜索——前者的代表是雅虎,后者的代表是谷歌。
前者今天已垂垂老朽,后者则正如日中天——但不管怎样,搜索迄今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中第一种重要、基本的“互联网方式”——这一点毋庸置疑。
搜索经历了目录式搜索和关键词式搜索——前者的代表是雅虎,后者的代表是谷歌。
前者今天已垂垂老朽,后者则正如日中天——但不管怎样,搜索迄今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中第一种重要、基本的“互联网方式”——这一点毋庸置疑。
从知识服务的角度看,搜索拥有以下交互特点和运营特征:
内容获取的深度浅到极致(从搜索框到搜索结果永远就两步);
面向全网,话题宽泛到极致;
全世界贡献内容,爬虫获得内容;
蹩脚的结构化表现和结构化实现效率(靠长年累月的技术积累才能建立垂直元数据库和有限的搜索结果结构化表现) ;
面向全网,话题宽泛到极致;
全世界贡献内容,爬虫获得内容;
蹩脚的结构化表现和结构化实现效率(靠长年累月的技术积累才能建立垂直元数据库和有限的搜索结果结构化表现) ;
2 论坛
从99年到今天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论坛(他的另一个名字叫BBS)一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网站类型。
对我来说,无论是之前用赛班还是现在用安卓,第一习惯都是去这类论坛——因为那里有最新的破解,最多的资源、最热烈的讨论……
托discuz等论坛程序的福,论坛以“话题垂直、搭建简单、运营成本低廉”等优点而如雨后春笋迅速开遍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即使今天仍有长盛不衰的势头……
……中国有多少老百姓都曾在论坛里面长期浸泡,学习、交友、驻足……
……所以,论坛当仁不让是诞生最早的那批知识类网站的中流砥柱——虽然这个砥柱现在越来越不中流。
从99年到今天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论坛(他的另一个名字叫BBS)一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网站类型。
对我来说,无论是之前用赛班还是现在用安卓,第一习惯都是去这类论坛——因为那里有最新的破解,最多的资源、最热烈的讨论……
托discuz等论坛程序的福,论坛以“话题垂直、搭建简单、运营成本低廉”等优点而如雨后春笋迅速开遍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即使今天仍有长盛不衰的势头……
……中国有多少老百姓都曾在论坛里面长期浸泡,学习、交友、驻足……
……所以,论坛当仁不让是诞生最早的那批知识类网站的中流砥柱——虽然这个砥柱现在越来越不中流。
从知识服务的角度看,论坛拥有以下交互特点和运营特征 :
内容获取有相当的封闭性;
比较窄、有着明确话题范围;有较丰富的层级关系的版块构成;
用户贡献内容;
比较窄、有着明确话题范围;有较丰富的层级关系的版块构成;
用户贡献内容;
蹩脚的结构化表现和结构化实现效率(贴子严格按照时序排列,如果要实现结构化,需要版主大量的手工汇总编撰工作)
3 门户
门户是互联网第一波浪潮中最热的概念,到今天四大门户仍撑着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人们从门户那里当然首先是看新闻或资讯,但资讯一旦对人有用他就是“知识”(对资讯与知识关系的探讨在后续将有详细的讨论)
所以从知识服务的角度看互联网发展,门户一直都是重要的、基础的产品形态。
门户是互联网第一波浪潮中最热的概念,到今天四大门户仍撑着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人们从门户那里当然首先是看新闻或资讯,但资讯一旦对人有用他就是“知识”(对资讯与知识关系的探讨在后续将有详细的讨论)
所以从知识服务的角度看互联网发展,门户一直都是重要的、基础的产品形态。
从知识服务的角度看,门户拥有以下交互特点和运营特征:
内容获取是开放的;
内容范围大而全、频道构成、层级关系高度复杂;
大量依靠人工编辑(这是web1.0的典型特征)产生内容;
蹩脚的结构化表现和结构化实现效率(全靠编辑整理)
内容范围大而全、频道构成、层级关系高度复杂;
大量依靠人工编辑(这是web1.0的典型特征)产生内容;
蹩脚的结构化表现和结构化实现效率(全靠编辑整理)
不管怎样,互联网发展的初期(约2004年以前),作为知识类服务,这3座大山无疑都是成
功的,但他们的成功很长时间限制了人们的视野,这种限制给后来的互联网创业者投下了长长的阴影,使得人们对创新的知识类服务形态心怀悲观……
—— 这悲观一直到 的成功 才有了改观。
—— 这悲观一直到 的成功 才有了改观。
第2代:wiki,集体的力量
1 什么是wiki
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发音wiki(中文一般写做“维基”), 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
所有的“wiki”的词条解释里面,都认为Wiki发明者是一位Smalltalk程序员沃德·坎宁安——如果从技术角度看,就一种具体的产品形态看,这句话当然对。
但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之后,我们认识到,wiki主要指的是以“多人协作”和“版本管理”为两大主要特征的内容生产方式;而不指任何一种具体的产品形态。
但与此同时,因为“”的“过度”成功,使得人们已经不知道“维基”不过是一种理念、一种方式或一种机制——现在人们已经基本上把“维基”这个词语当作了“”的同义词或简称。
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发音wiki(中文一般写做“维基”), 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
所有的“wiki”的词条解释里面,都认为Wiki发明者是一位Smalltalk程序员沃德·坎宁安——如果从技术角度看,就一种具体的产品形态看,这句话当然对。
但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之后,我们认识到,wiki主要指的是以“多人协作”和“版本管理”为两大主要特征的内容生产方式;而不指任何一种具体的产品形态。
但与此同时,因为“”的“过度”成功,使得人们已经不知道“维基”不过是一种理念、一种方式或一种机制——现在人们已经基本上把“维基”这个词语当作了“”的同义词或简称。
2 与wiki有关的两种知识形态:百科&问答
从文本构成形态上讲,知识的第一种常见存在形态是“词语”;第二种常见存在形态“问答”。
从文本构成形态上讲,知识的第一种常见存在形态是“词语”;第二种常见存在形态“问答”。
wiki这种机制的第一种成功应用是在“词语”的生产上
——人们集体编撰词条,相互链接,通过社区机制和版本管理来维持词条库的质量提升和整库演进;
——此类产品在中文世界的代表作是“百度百科”,在非中文的世界则是“”
——人们集体编撰词条,相互链接,通过社区机制和版本管理来维持词条库的质量提升和整库演进;
——此类产品在中文世界的代表作是“百度百科”,在非中文的世界则是“”
wiki这种机制的第二种成功应用是在“问答”的生产上
——人们个别发问、集体争相回答,通过社区机制和投票管理来保障问答库的质量提升和整库演进;
——此类产品在中国最知名的应该就是我们熟知的“百度知道”“天涯问答”
——人们个别发问、集体争相回答,通过社区机制和投票管理来保障问答库的质量提升和整库演进;
——此类产品在中国最知名的应该就是我们熟知的“百度知道”“天涯问答”
需要补充的一个话题是:wiki类知识产品有“主动型”和“被动型”的区别。
先有问题后有答案这种“被动”产生知识的产品形态一般叫“知道”或“问答”(百度知道、天涯问答);
而没有答案直接设问自答的这种“主动”产生知识的方式叫“经验”(国外的wikihow,国内的百
先有问题后有答案这种“被动”产生知识的产品形态一般叫“知道”或“问答”(百度知道、天涯问答);
而没有答案直接设问自答的这种“主动”产生知识的方式叫“经验”(国外的wikihow,国内的百
度经验)——当然,句式上甚至可能根本就不是问句比如“用普通厨具在家做蛋糕的十种常用妙法”(但实际上总有隐含的What或How——这种深层次的语法问题就暂时不再绕舌)
目前,“被动型wiki”显然还不如“主动型wiki”成功。
目前,“被动型wiki”显然还不如“主动型wiki”成功。
3 小结
小结一下第2代:第2代的知识类服务以和百度知道为代表, 和“集体协作”“web2.0”这两个概念紧密相关。
这代产品贡献了诸多新的交互类型:除了wiki,还有digg(中文世界里大家可能更熟悉“顶/踩”这个说法)、RSS、tag等等
以上每一种交互新范式对于知识类服务都影响深远:
wiki——集体的力量,web2.0精神和威力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
digg——投票决定内容排序,对于海量内容库来说,这种交互新范式不光创造了digg这个网站自身的传奇,还影响了全世界,现在哪一个网站没有这个功能简直看上去就象文物,也几乎无法使用。
RSS——其核心价值在于“用户自主获取内容”,虽然RSS的应用并未非常成功,但这种思想和第3代的follow可谓一脉相承,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性规律正是知识服务的核心理念——“我只想看我关心的东西!”
Tag——语义的模糊性、知识本身的主观性、知识过程的耗散性都给知识的产生、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困难,tag的出现以及基于tag的种种交互手段的发明,不仅在第2代屡屡缔造经典(delicious、flickr、大众点评网……),还在第3代继续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知乎给tag给了一个全新的名称:话题)……
…… ……
…… ……
第3代:Twitter百科问答和Facebook之下,Quora之上
1 第3代产生的背景
web2.0的全盛时期,没有比blog和wiki更盛的光芒了。
然而在web2.0这个概念渐渐失去媒体关注的时候,Twitter和Facebook这两个网站几乎占据了整个互联网近一半的关注和影响力
web2.0的全盛时期,没有比blog和wiki更盛的光芒了。
然而在web2.0这个概念渐渐失去媒体关注的时候,Twitter和Facebook这两个网站几乎占据了整个互联网近一半的关注和影响力
我们知道,Twitter发明了follow(即“关注”)和timeline。
而Facebook则发明了feeds(即“动态”)和基于用户关系的AMS(APP MANAGEMENT SYSTEM)。
(——当然,feeds的发明权可能是friendfeed的,不过鉴于其已被Facebook收购,所以这桩公案似乎已不重要)
而Facebook则发明了feeds(即“动态”)和基于用户关系的AMS(APP MANAGEMENT SYSTEM)。
(——当然,feeds的发明权可能是friendfeed的,不过鉴于其已被Facebook收购,所以这桩公案似乎已不重要)
这两个伟大的产品以及他们所为世界所贡献的交互新范式使得知识类网站进入了第3个全盛的时期。
有一个专门给企业内部使用的KMS叫yammer,这个产品直接被称为是“面向企业的Twitter”。
但yammer这个产品的创新是有限的,而且这个产品的ToB属性使得他并没有进入公众视野。
有一个专门给企业内部使用的KMS叫yammer,这个产品直接被称为是“面向企业的Twitter”。
但yammer这个产品的创新是有限的,而且这个产品的ToB属性使得他并没有进入公众视野。
2 Quora及其他:星光璀璨的一
真正能代表第3代知识类网站的应该是Quora,我和很多朋友们一样,因为墙等原因,我对quora的体认迄今来自于其中国版克隆——“知乎”网。
我打算在另一篇文章专门讨论知乎在信息机构、交互设计、运营方面的得失。
这里仅想特别指出的是,目前Quora不是惟一值得关注的对象,第3代知识类网站有一大闪
真正能代表第3代知识类网站的应该是Quora,我和很多朋友们一样,因为墙等原因,我对quora的体认迄今来自于其中国版克隆——“知乎”网。
我打算在另一篇文章专门讨论知乎在信息机构、交互设计、运营方面的得失。
这里仅想特别指出的是,目前Quora不是惟一值得关注的对象,第3代知识类网站有一大闪
耀的代表:Aardvark、formspring、stackoverflow等等都是非常可圈可点的好产品,都值得研究(限于本文的篇幅,容后续逐个解说)
3 小结
第3代知识类网站以quora为典型代表,其兴起的背景是Twitter和Facebook的神奇崛起。
第3代知识类网站以quora为典型代表,其兴起的背景是Twitter和Facebook的神奇崛起。
第3代知识类网站是站在前两代产品的基础之上演化的,所以前两代产品的各种交互优点都成了这一代产品的养份
tag在Quora那里成为了非常神奇的一个信息节点
feeds几乎成为各产品的几乎标配(除了搜索型产品)
wiki的版本管理在Quora那里成了一切近乎透明的log
利用现成好友关系成为formsrping的不二法门
……
利用现成好友关系成为formsrping的不二法门
……
第3代知识类网站特征性的独特的交互特点和运营特征包括:
关注——既可以关注人,也可以关注知识节点(话题、问题、词条等)
高度结构化——也许在类型上,相比较第2代,第3代没有新类型产生(比如Quora和百度问答一样,仍同属问答服务);但在知识结构化的深度上,第3代一定是超越第2代的(对比下百度百科和知乎,即可知道)。
对用户专家身份的识别更加准确和常态化(百度百科和百度知道对专家属性的挖掘使用的是“蝌蚪团、知道公社”等管理版主队伍的手法;而知乎则是将同样的规则适用到每个用户,无差别的深度挖掘)
……
高度结构化——也许在类型上,相比较第2代,第3代没有新类型产生(比如Quora和百度问答一样,仍同属问答服务);但在知识结构化的深度上,第3代一定是超越第2代的(对比下百度百科和知乎,即可知道)。
对用户专家身份的识别更加准确和常态化(百度百科和百度知道对专家属性的挖掘使用的是“蝌蚪团、知道公社”等管理版主队伍的手法;而知乎则是将同样的规则适用到每个用户,无差别的深度挖掘)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