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礼俗融合了“朝花夕拾读后感清明”节气、上巳节、寒食节的相关风俗,主要有祭祖与踏青两种。在大力提倡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考述清明礼俗形成和演进的过程,研究清明节深厚的文化底蕴,探讨古为今用、吐故纳新的传承方略,是当下文化振兴、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清明节 礼俗 考述 当代意义
清明节礼俗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的有关风俗
清明本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农历三月。所谓“清明”虾仁怎么吃,顾名思义,就是清洁明净的意思。《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气一到,气温缓缓上升,雨水渐渐增多,天空清澈明朗,草木萌动发芽,恰是备耕春种的绝好时机,因而民间至今仍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要说
清明是农事节气,那么它又是如何从节气演化为岁时大节的呢?这就和中国古代农历三月上旬的另外两个祭祀性节日旅游景区管理—上巳节和寒食节分不开。
清明节与上巳节。上巳节是中国汉族古老的节日之一,俗称全国二线城市“三月三”。最初定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普遍固定在每年夏历的三月三日。从先秦到两汉,上巳节的主要礼俗活动有两种:一是在水边举行“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祭祀仪礼。二是到野外踏青嬉戏,娱神娱人。古人认为人类自身的魂魄也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在万木萧瑟的时候会沉寂,就像死去一样。因此冬去春来、大地苏醒的时候,人们就会走向原野,来到水边,用春水洗去身上的污垢,采香草薰除体内的病害和秽气。《周礼·春官·海南环岛高铁女巫》曰:月圆人不圆小说“女巫岁时祓除衅浴”,说的就是这种招魂解神还愿的仪礼。
在为大地招魂、迎接春天回到人间的同时,古人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但是到魏晋时代,上巳“招魂”“祓除”的祛邪求吉活动中增加了更多的“娱人”成份。人们在上巳节这天来到水边,不只是为了举行肃穆的祓除仪式,特别是王公贵族,似乎更注重交游、宴饮之乐。他们聚集在河边饮酒、赋诗,“曲水流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三月三修禊时留下的千古绝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