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有什么风俗活动_中秋节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有什么风俗活动
  1、赏月
  “月是中秋明”,赏月古称玩月,跟其他景物一起观赏更有韵味。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人们便摆出果品,赏月畅谈。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2、吃月饼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3、观潮
  在浙江一带,观潮可谓又一盛事。苏轼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中曾经写道:“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4、拜月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向明月寄托对未来的希冀。
  即使现在,也还有很多地方有祭月、拜月的习俗。如在广东潮汕各地,每到中秋之夜,妇女们就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祭拜;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也会准备食物,燃香拜月,然后一家人围桌赏月用餐;而广西西部壮族则会在中秋前后设供桌“祭月请神”。
  5、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的习俗。
  湖广一带习惯用瓦片叠于塔上燃灯;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广东、香港等地,制成不同形状的灯竖起于高杆上,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6、玩兔儿爷
  兔儿爷原本是人们祭月的对象,由泥制成,外形如人端坐一般,供人们祭拜;从清代开始,逐渐变为儿童的中秋玩具。
  在民间艺人手中,兔儿爷有了兔首人身,手持玉杵的形象,成为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7、听香、偷菜
  在台湾,有中秋节听香、偷菜的习俗。听香是指中秋夜妇女们深夜点香默祷,表明要问的事情,然后拈香出门,听到有人说话就掷杯请示神明答案。如果不是,重新卜问听香,一直等到解所问之事。
  偷菜指少女们在中秋之夜到别人家菜园偷菜,如果没有被发现,就表示马上会遇到如意郎君。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
  8、舞火龙
  舞火龙是农历八月十五的民间习俗,代表地是香港。据说舞乐火龙以后可以趋吉避凶、风
调雨顺。以前用稻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由青社的小伙子赤膊上阵挥舞。
  9、饮桂花酒
  我国饮用桂花的历史十分久远,在屈原《九歌》中,便有“援寄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
  中秋节的来历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2023中秋节是几月几日
  2023年中秋节时间:公历9月29日,星期五,农历八月十五。
  2023年中秋国庆连休,具体放假时间:9月29日至10月6日放假调休,共8天。10月7日(星期六)、10月8日(星期日)上班。
仲秋节  2023年中秋节高速免费吗?
  按照惯例,元旦、端午和中秋假期,高速路不免费。
  但是,2023年有一些特殊,因为中秋和国庆合并在了一起,因此,2023年中秋国庆节高速是免费的。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函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核,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到了唐代,在民间已经有了专门生产月饼的饼师。并且也已经成为京城长安街上为人熟知的糕点,但并还没有成为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相传在一年中秋之夜,杨贵妃观赏皎洁的明月,看见胡饼和月亮的外形很像,便随口而出“月饼”,自此“月饼”之称便开始在民间传开。
  到了北宋,中秋节皇家都喜欢吃一种叫做"宫饼"的糕点,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明代,有聪明的饼师刻制了一些带有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图案的器具用于在月饼上印制各种各样的图案。那时的中秋节吃月饼已经在民间逐渐流传,带有神话故事的月饼出现更是受到人民的欢迎。在元朝末期,元朝腐败无能、政府残暴。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月饼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因而一举推翻了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