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秋节也叫团圆节,所以这⼀天的饮⾷活动,多以家庭和亲朋好友为单位进⾏,以联络感情,增进亲情。从中秋⽉圆引申出家⼈团圆,并以中秋为团圆节,虽然这是⽐较后起的风俗,但企望家庭平安、亲⼈团圆的⼼理实际上已深深扎根在中国⼈的⼼中。所以,在中国传统节⽇中,均可到两条主要线索:⼀是祭祖,⼆是聚餐。这两点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节⽇礼俗的两条主要线索,与我国传统的重孝道、⼈伦,重⾎缘纽带、宗族家族的⽂化精神和民俗⼼理息息相关。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中秋节频道!
【篇⼀】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俗
  拜⽉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拜⽉”风俗。傣族传说,⽉亮是天皇第三个⼉⼦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民打败过敌⼈,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光,在⿊暗中给傣族⼈民带来光明。
  北京的“⽉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修造的。每当中秋⽉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饼、⽯榴、枣⼦等⽠果供于桌案上,拜⽉后,全家⼈围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如今,祭⽉拜⽉活动已被规模盛⼤、多彩多姿的众赏⽉游乐活动所替代。仲秋节
  博饼
  起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种独特的⽉饼⽂化,也是对历史的⼀种传承。近些年传⾄厦门、漳州、⾦门等闽南地区。博饼据传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所创。当年,郑成功为了⿎舞思乡将⼠们,命令其下属发明此游戏。经过⼏百年的变迁,成为⼀种独特的中秋⽂化。随着两岸交流的⽇益频繁,博饼⽂化逐渐推⼴到台湾地区,成了台湾⽼百姓喜爱的⼀种中秋⽂化活动。
  闽南博饼风俗,讲究的就是⼀个开⼼,就是博⼀个好彩头,⼤多数⼈都愿意相信,博中状元的⼈,⼀年运⽓总是会特别好,这当然是因为博饼活动⾥倾注了⼈们的感情寄托,其中尤以厦门地区为甚。所以,闽南⼈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有“⼩春节,⼤中秋”的说法。
【篇⼆】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俗
  倘若对中秋节的风俗活动探幽溯源,可从先秦时代谈起。
  中秋节的起源与我国古代秋祀、拜⽉习俗有关。众所周知,中国是⼀个古⽼的农业国家。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关系,⽽秋季是⼀个收获的季节,《说⽂解字》释“秋”为“⽲⾕熟也”。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论是播种还是收获,⼈们往往祈祷⼟地神,前者为“春祈”,后者称“秋报”或“秋社”。⼋⽉中旬,正是秋粮收割之际,⼀年汗⽔抛撒在⼟地上,收获在即,因此,家家祭祀⼟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围绕秋报出现了⼀系列仪式和风俗活动。中秋节另⼀渊源与我国古代拜⽉习俗有关。在我国原始宗教中也是多神教,更多者是⾃然崇拜。“⽉到中秋分外明”,我国古代就有祭⽉、拜⽉之风。在《礼记》中就
有:“天⼦春朝⽇,秋⼣⽉。朝⽇以朝,⼣⽉以⼣。”这⾥的“⼣⽉”就是秋分晚上祭⽉。可见古代已有春天祭⽇、秋天祭⽉的礼仪。到汉魏以后,由祭⽉、拜⽉逐步演化出赏⽉之风。咏⽉、赏⽉的诗赋之作,史册所载连篇累犊。如汉代枚乘有《⽉赋》,南梁沈约有《咏⽉诗》,朱褒、庚肩吾有《⾈中望⽉诗》,张正见有《薄帷鉴明⽉诗》,此类拜⽉、赏⽉之诗,多不胜举。那时这些习俗并不⼀定局限于某⼀⽇,所以也未能形成中秋节。然⽽,正是这种拜⽉赏⽉风俗给中秋节的产⽣打下了基础。
  赏⽉
  在中秋节,我国⾃古就有赏⽉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即祭拜⽉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迎寒和祭⽉。设⼤⾹案,摆上⽉饼、西⽠、苹果、李⼦、葡萄等时令⽔果,其中⽉饼和西⽠是绝对不能少的,西⽠还要切成莲花状。
  因为夏历的⼋⽉⼗五⽇,在⼀年秋季正中,故称中秋。我国古代⼈民已经认识到中秋⽇云稀雾少,秋⾬洗尘,此时⽉光最皎洁、明亮,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清辉洒满⼤地。据《晋书·袁宏传》记载:“谢尚时镇⽜清,秋叶乘⽉,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当时已有在秋夜赏⽉赋诗者。到了唐代,⼈们中秋赏⽉约定成俗。
  诗⼈欧阳詹《玩⽉诗序》中就认为冬天赏⽉因繁霜⼤寒,清冷彻⾻,⽽夏天⼜多⾬,云遮雾蔽,有损⽉辉,唯有秋天空⽓清爽,赏⽉时令,所谓“⼋⽉于秋,季始孟终;⼗五于夜,⼜⽉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数,则蟾魄圆。况埃壑不流,太空悠悠,蝉娟徘徊,桂花上浮,升东林,⼈西楼,肌⾻与之疏凉,神⽓与之清冷”。正因如此,⼋⽉⼗五的中秋节才是赏⽉、玩⽉的时令。“⼗⼆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中秋节便成了中国⼈民⾮常喜爱的传统节⽇。由于中秋节的主要内容是赏⽉、拜⽉、玩⽉,所以有俗称中秋节为“⽉节”或“⽉⼣”。唐代⼈还将中秋节称为“端正⽉”,如韩愈《和崔舍⼈咏⽉
诗》:“三秋端正⽉,今夜出东溟。”诗中“端正⽉”就是指中秋节。
  在唐代,中秋赏⽉之俗已⼗分盛⾏,如《开元天宝遗事》载:
  “⼋⽉⼗五⽇夜,(苏颜)于禁中直宿,诸学⼠备⽂酒之宴。时长天⽆云,⽉⾊如昼。苏⽈:‘清光可爱,何⽤灯烛?’遂使撤去。”《唐逸史》云:“罗公远,鄂州⼈。开元中,中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唐诗中也有不少歌咏中秋之夜的诗篇,如司空图的《中秋》诗云:“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年虚过秋。”唐⼈认为,中秋不见⽉是件很遗憾的事。
  ⽉宫的神话传说本⾝就具有⼗分浪漫诱⼈的⾊彩,因此唐代中秋节拜⽉、赏⽉也就充满了传奇般的动⼈故事。当然,这些故事仍然与风流天⼦唐⽞宗、杨贵妃联系在⼀起。《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宗每年⼋⽉⼗五中秋节都要赏⽉,天上秋光融融,太液池⾥波光粼粼,桂花飘⾹,⾦蝉鸣唱,真是良宵佳
节,情意浓浓。然⽽抬头望⽉之际,唐⽞宗眼看明⽉西坠,但意兴未尽,于是下令左右在太液池西岸另筑⼀百尺⾼台,准备作为来年与贵妃赏⽉之⽤,此台称之“赏⽉台”。然⽽此台修成不久,适逢“安史之乱”,“赏⽉台”毁于战乱之中,仅余⼀台基遗址。唐⽞宗中秋赏⽉最富有传奇⾊彩的就是夜游⽉宫的传说了。据《龙城录》
  记载:开元六年,唐⽞宗与申天师及道⼠鸿都中秋望⽉,天师做起法术,三⼈⼀起步上云霄,漫游⽉宫。在⽟光玲珑的⽉亮中,突见⼀座宫殿飞浮,琼楼⽟宇,寒⽓逼⼈,湿露沾⾐。在⼀⼤宫殿前榜书“⼴寒清虚之府”。宫前有兵卫守门很严,⼑剑戟,⽩刃灿然若霜雪耀⽬。天师与唐太宗及鸿都道⼠三⼈皆不能进⼊,唐⽞宗⼗分遗憾。天师⼜引唐⽞宗跃⾝到云端烟雾中,透过云端俯瞰长安皇城,见城胭巍峨,殿阁林⽴。正观望之时,⼜闻到⼀股沁⼈的浓郁清⾹飘来,长空下视,万顷⼀⽚透明。仙⼈、道⼠,有的乘云,有的架鹤,冉冉飘来,在空中往来游戏。过了⼀会⼉,向前⼀⾛,⼜觉翠⾊冷光相映交射,令⼈⽬眩,⽽且感到雾⽓逼⼈,不能再进。这时⼜见到⼗余位仙⼦般美丽的宫娥,皆⾐着皓⽩,跨乘⽩莺,长袖冉冉,往来舞笑于⼴陵⼤桂树之下;⼜听到仙乐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唐⽞宗素来疏通⾳律,听得⾳律,默记⼼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间哪得⼏回闻”。
  正是唐⽞宗⼊迷如痴时,申天师却请归宫。三⼈如同旋风⼀般降落⼈间。唐⽞宗回忆刚才⽉中游历,恍若梦中。到了第⼆天晚上,唐⽞宗⼜请申天师带他⽉中⼀游,但天师只是笑⽽不允。
  唐⽞宗回忆⽉宫仙娥的⾳乐歌舞,⾃⼰⼜谱曲编舞,这便是历有名的《霓裳⽻⾐舞曲》。关于唐⽞宗中秋游⽉宫的传说不⼀,像《漱⽯闲谈》记载,中秋夜道⼠罗公远掷杖化为银桥,请唐⽞宗游⽉宫,见⼴寒宫仙歌舞,问是何曲,仙答是霓裳⽻⾐,唐⽞宗记其歌舞,回⼈间教习歌⼥。⽽《集异记》⼜云是道⼠叶法善与唐太宗同游⽉宫,在云端路过潞州城上,俯视城郭悄然,⽽且⾊如昼,叶法善请唐⽞宗吹⽟笛,并抓⾦钱撒向城中。过了⼗余天,潞州官吏进奏,中秋夜有天乐临城,并降⾦钱。这些传说⾃然不可信,如果稍加推敲就会发现这是道家编造出来的。
  如前所述,我们知道隋唐之际佛、道、儒三家⽃争激烈,唐太宗曾下诏道⼠在僧尼之上,扬道抑佛,尊太上⽼君李聃为祖。唐⾼宗⼜给⽼⼦上尊号为“太上⽞元皇帝”。武则天时⼀度扬佛抑道,但为时不久,唐中宗、唐⽞宗⼜抑佛扬道。唐⽞宗不但认⽼⼦为祖宗,⽽且在⽞元皇帝下⼜封“四⼤真⼈”:庄⼦为“南华真⼈”,⽂⼦为“通⽞真⼈”,列⼦为“冲虚真⼈”,庚桑⼦为“洞灵真⼈”。
  对叶法善、罗公远之流的道⼠们坚信不疑,⼀时间道⼠们甚嚣尘上,得意洋洋,于是编造出这⼀经不起推敲的神话。尽管这些神话是编造出来的,但是,也反映出唐⽞宗时宫廷确实⼗分崇尚中秋赏⽉的风俗活动。所以这些编造的神话⽆不与中秋节有关系。再者唐⽞宗御制《霓裳⽻⾐舞曲》也确有其事,它是唐代的宫廷歌舞之⼀。然⽽,唐⽞宗从⼴寒宫偷学来的这⽀乐舞,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幸福,却像《后庭花》⼀样给这位沉溺于声⾊的皇帝带来的是国破家亡的安史之乱。因此历代诗⼈⽆不对此予以尖刻⾟辣的讽刺。如杜牧《过华清宫》所道:“霓裳⼀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居易《长恨歌》中
也写
道:“渔阳辈⿎动地来,惊破霓裳⽻⾐曲!”⽽唐代诗⼈李约《过华清宫》诗更就此曲直接指出:
  君王游乐万机轻,⼀曲霓裳四海兵。
  ⽟辇升天⼈已尽,故宫扰有树长⽣。
  此诗把安史之乱的祸因直接归罪于《霓裳⽻⾐舞曲》,未免夸⼤其词了。但是,唐⽞宗晚年好游乐,溺于声⾊,疏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确实是事实,历史已有公论,故不多述。
  正如唐代诗⼈曹松《中秋对⽉》诗云:“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家。”中秋⽉圆照九州,宫中唐⽞宗俄⽽修赏⽉台,俄⽽神游⽉宫,⽽民间则⽆此财⼒修赏⽉台,也⽆道⼠相助漫步⽉宫,但是民间拜⽉赏⽉的风俗活动却要丰富多了。有的诗⼈⽂友,三五相聚,登楼赏⽉赋诗抒怀;有的寻江河湖⽔,静坐⼀叶扁⾈,以观皎洁⽉辉,俯视粼粼⽔波,银光⽉影,兴味盎然;有的则⼈寺观道院清净之地,或直上⾼峰赏⽉,万⾥寥廓江天如⽔,⽉光似淡淡的⽔墨画屏,更别有⼀番情趣。有⼀年中秋节,宰相武元衡召集诗友柳⼯绰、张正⼀、徐放、崔备、王良会等⼈同登锦楼赏⽉,良宵美景使⼈⼼旷神怡,柳公绰诗中描绘当时景物写道:“此夜年年⽉,偏宜此地逢。近看江⽔浅,遥辨雪⼭重。万井⾦风肃,千林⽟露浓。”登上锦楼,在⼀轮清冷的⽉光下,江⽔也变得明澈清浅,远望重重⼭峦,如覆霜雪,⼀⽚银⽩。
⾦风萧萧,林⽊露⽔斑斑,闪耀银辉。此情此景,怎不使诗⼈诗意⼤发,吟风啸⽉?因此崔备在《奉和武相公锦楼玩⽉》诗中写道:“清景同千⾥,寒光尽⼀年。竟天多雁过,通⼣少⼈眠。”唐宪宗元和元年(805年),⼤诗⼈⽩居易辞去中书省校书郎职务,与元微之准备应制举,退居于唐长安华阳观,累⽉⾜不出户,揣摩当代政治利弊,准备策问。可是,到了⼋⽉⼗五中秋节,却⼀定要在华阳观招友玩⽉并赋诗:“⼈道秋中明⽉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元和⼗年(815年)⽩居易因越职上书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之事,被贬为江州(今九江市)司马。他在中秋夜谧浦沙头的谧亭望⽉赋诗云:
  昔年⼋⽉⼗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五夜,淦浦沙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回圆。
  临风⼀叹⽆⼈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尽管⽉光同往年相似,只因时异境迁,贬滴江州,回想起在京都曲江流饮,杏园赏⽉,他便感到⽆限惆怅伤感。
【篇三】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俗
  吃⽉饼
  ⽉饼是⼀种传统的中国糕点。它由⼩麦粉和甜馅制成,如糖和莲⼦粉。
  它是家庭团聚的象征,传统上蛋糕被切成与家庭中⼈数相等的碎⽚。
  吃⽉饼是当今最常见和代表性的传统习俗。平时,⼈们不会买或吃⽉饼,但在中秋节期间,每个⼈都会有⽉饼来庆祝。
  中秋赏⽉
  赏⽉是传统中秋节习俗,在中国⼈的信仰中,满⽉是家庭团聚的象征。许多着名的古代诗⼈都写了关于⽉亮的诗,表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当⼈们看⽉亮时,它会让⼈想起他们的家庭和家园。
  如今,⼈们仍然喜欢在中国中秋节期间欣赏⽉亮。中国家庭成员在中秋节晚上⼀起共进晚餐。晚餐后,他们可能会谈论他们的⼯作,孩⼦和他们未来的计划。
  欣赏⽉亮的地⽅-屋顶,⼭顶或湖畔
  中国⼈喜欢到的⽉亮景观,如屋顶,阳台,⼭顶或湖边。
  拜⽉
  晚餐后,每个家庭都会在门外或院⼦⾥放⼀张桌⼦。他们把⽉饼,⽔果,⾹和烛台放在桌⼦上,朝向⽉亮。
  如今,这种传统中秋节习俗正在消失。在⼤城市看到家庭拜⽉是很少见的。在⼀些古⽼的城镇或旅游城市,⼈们将举⾏仪式,在⼴场,公园或街道上拜⽉,但这更像是⼀场表演。
  ⽤于拜⽉的⽔果包括西⽠,葡萄柚,⽯榴,梨,柿⼦,葡萄或其他时令⽔果。
【篇四】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俗
  “⽉有阴晴圆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农历⼋⽉⼗五,中秋节。这是⼈们⼀直都喻为最有⼈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个节⽇。每到此时,商店⾥早早就有各⾊⽉饼堆积如⾊彩缤纷的⼩⼭,提醒着⼈们⼜到吃⽉饼的时候了。⼀个民俗积淀着的是⼀个民族的丈化和⼼理,⽉饼既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代表着⼏千年延续下来的民俗传统。同时也是浸透着我们民族精魂与⽓脉的⼀个象征,它是中国⼈⽣活、理想、情感的交合,如饮⾷与审美、⼈间与⾃然、现实与想象等。吃⽉饼并不是为了充饥,⽽是具有超越温饱的精神意义。体现了中国⼈重亲情、重团圆的情感寄托与理想追求。
  ⽉饼蕴含的中国传统⽂化
  ⼀块⼩⼩的⽉饼似乎只是⽤来吃的,其实不然。它⾝后的传说⽂化,它所蕴含的传统饮⾷⽂化、养⽣学说、儒家思想、艺术特⾊,以及彰显出的民族精神是博⼤精神、源源不断的。
  中国节庆⽂化。在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点点积淀、凝聚、流传⾄今。作为中华民族的⼀份璀璨遗产,它寄托着炎黄⼦孙的⽂化情感。我们将带你穿越历史的时空,饱享节⼝⽂化的锌餐盛宴:⼀个个传统佳节的起源演变、⼀则则神奇浪漫的节⽇传说、⼀篇篇脍炙⼈⼝的典故趣闻,以及令⼈垂涎欲滴的节⼝美⾷……
  “今⼈不见古时⽉。今⽉曾经照古⼈”。古今中秋⼀脉传承。每年中秋佳节,中国⼈必⾷⽉饼。⽉饼不是川来充饥果腹之物,⽽是中国⼈在丰⾐⾜⾷之后发挥⾃⼰的智慧,创造出的更加美味、更富诗意的⾷品,使节⽇更具乐趣,使⽣活更加多彩。
  中国⼈在中秋这个民族特⾊的节⽇⾥,远远不能满⾜于吃⼏块⽉饼。古代⽂⼈向来喜欢吟诗作赋,寄托情愁,因此,⼀边赏⽉饮洒,⼀边吟诗作赋,将团圆的欢喜或离别的愁苦揉进中秋之夜,别有⼀番情调。
  现代⼈虽然没有古⼈那般雅兴。但是在吃⽉饼时更加注重营养、健康,也更加注重创新,这也是为什么各⾊⽉饼⼀直层出不穷、花样品种琳琅满⽬。吃出⾼雅、吃出新意、吃出健康便是今⼈所追求的境界。
【篇五】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俗
  福建中秋节的习俗
  福建浦上杭县的⼥⼦在拜⽉时要请⽉姑:在⽉光下,摆好⾹案,上⾯放着⽉饼、芋头、⽔果、花⽣、茶酒等物。然后拿出⼀个纱笠,外⾯披上⾐服,中间横穿⼀根⽊棍,代表⽉姑的双⼿。请⽉姑时,两个⼥孩⼦抬着纱笠站在⾹案前,唱起“⽉姑歌”:“⽉亮姑,⽉亮娘,请你下来逛⼀场。请⼀姑,请⼆娘,请三姑话就长,请四姑花就开,请五姑上夫台,请六姑姑就到,请七姑姑就来。⼀来就来。勿使在河边企呆呆,勿使在深⼭诈酒醉,勿使在路边诈顽睡,就地备有青茶共绿酒,亦有⽉饼共芋头,亦有⽵篙你晒布,亦有簸箕你筛⽶,亦有长⿇你来撕,亦有短⿇你来搓,长⿇长衫袖,短⿇短衫⾐。”据说,⽉姑请下来时。
  纱笠会⾃动摇摆,抬者会感到有重量。此时,⼈们就向⽉姑询问爱情、婚姻、⼉⼥等,⽉姑⽤点头的⽅式回答,直到深夜为⽌。最后,还要唱起“送⽉姑歌”:“⼀更深,⼆更深,脚底⽆鞋凉到⼼,⼗⽉清江没点⽔,鹅爬鸭叫送你上天云。”请⽉姑时,不准男⼈在场观看。
  江苏中秋节的习俗
  在⼀些地⽅盛⾏中秋夜烧塔的活动。⽤碎⽡⽚砌成的⾼⼀⽶左右的塔,顶端留⼀个供投放燃料⽤的塔⼝。中秋夜时,点燃⾕壳、⽊或⽵等燃料,等⽕旺时泼松⾹粉,⽕焰会突的爆开,场⾯极为壮观。
  江苏⽆锡县中秋夜要烧⾹⽃。⾹⽃四周糊着绘有⽉宫景⾊的纱绢,上⾯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族旗。
  江西中秋节的习俗
  江西吉安县,中秋节傍晚,每个村都要⽤稻草将⽡罐烧红,然后放些醋,便会有⾹味溢满夜空;新城县过中秋时,⾃⼋⽉⼗⼀夜到⼋⽉⼗七⽇,⼀直要悬挂通草灯。
  安徽中秋节的习俗
  安徽婺源地区,中秋节时,⼉童⽤砖⽡堆起中空宝塔,然后挂上帐慢、匾额等装饰品,并在塔前放⼀桌⼦,上⾯放置各种器具⽤来敬“塔神”。晚上,在宝塔内点亮灯烛。
  四川中秋节的习俗
  四川,中秋除了吃⽉饼外,还要杀鸭⼦,打耙,吃⿇饼、蜜饼等。⼀些地⽅还把点亮的橘灯悬挂在门⼝。有的⼉童会沿街舞动插满⾹的橘⼦,称为“舞流星⾹球”。嘉定县,中秋节要祭⼟地神,表演杂剧等,俗称“看会”。
  ⼀些地⽅还形成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如⾹港地区的舞⽕龙、安徽的堆宝塔、门刊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IF湖的看串⽉、傣族的拜⽉、苗族的跳⽉、侗族的偷⽉亮菜、⾼⼭族的托球舞等。
  ⼭东中秋节的习俗
  在⼭东⼀些地⽅流⾏“中秋唱⽉”,⽤来祈求五⾕丰登。当中秋明⽉升起之时,孩⼦们端着⽉饼,或在街上,或在村头
唱,“唱⽉饼,赛⽉饼,来年更盼好年景”,以此寄托对来年的美好愿望。
  ⼴西中秋节的习俗
  ⼴西⼀些地⽅,每逢中秋之夜时,有“歌舞闹⽉”的风俗。在银⾊的⽉光下,青年男⼥在吹响悠扬的芦笙、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的同时,寻⾃⼰的意中⼈。
  贵州中秋节的习俗
  贵州⼀些地⽅,中秋有“对歌赏⽉”的习俗。传说贵州某地⼀位⽼⼈有三个聪慧美丽的⼥⼉,为应对众多的求亲者,便与他们约定在中秋之夜赏⽉时对歌订婚。从此,每到中秋时青年男⼥都要相互对歌,互诉衷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