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故宫观后感1000字
数字故宫观看后发现“数字故宫”小程序选取600件故宫馆藏珍贵器物,基于数字科技深度学习大量器物表面的纹饰,识别出多种装饰艺术中频繁出现的传统纹样,首次实现数百件文物通过纹样“串联”的独特效果。想象一下,用户足不出户,就可在“数字故宫”小程序上“云”体验传统纹样之美,依次欣赏同样纹饰的文物集合,发掘文物间的历史关系;可以通过“相识大考验”趣味答题了解文物知识,分享自己与文物的“缘分”……值此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成立95年之际,这样的感受是不是别有韵味?
这就是数字技术助力文物保护的魅力所在,是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的生动实践。不禁想起去年4月巴黎圣母院一场大火,整座建筑严重受损,世人为此揪心不已,但得知美国建筑历史学家安德鲁·塔隆此前耗时数年,对巴黎圣母院内每个部位进行了多次激光扫描和数据反传,数字技术生成的模型能够复原巴黎圣母院最微小的细节,误差只有约5毫米,人们又略感心安。
所有文物都需要预防性保护(这是由文物的特性决定的,并非只是为了预防灾害性损毁),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插上“数字化”双翼,使预防性保护更加
坚实有效。而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发展到今天,正如“数字故宫”小程序所呈现的那样,已经超越了助力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意义,而成为文物保护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标配。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所以,“数字故宫”小程序首先让我们看到了故宫二十余年数字资源采集应用和新文创产品开发之集大成,以及故宫线上数字服务的范式转变,也看到了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打造更多中国文化符号的代表性成就。另一个例子是,山东博物馆日前宣布,将对馆藏的近50件明代孔府旧藏服饰进行三维数据和纹理采集,完成服饰建模和纹饰提取工作,填补国内服饰类文物数字化采集的空白,为建设文物数字化采集标准提供样本。
其次,“数字故宫”小程序、山东省博孔府服饰纹理采集等数字科技项目,让人们看到了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数字化保护不但提高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安全性,扩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性,使文化遗产传播的内容从表面化、模式化向内涵和纵深拓展,而且增进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效益,吸引更多人认识、探索文化遗产,激发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力。
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要获得长足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确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法律地位,并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为数字化采集应用、资源数据库建设、新文
创产品开发等确立规范。还应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吸引更多数字科技企业、互联网平台参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专项资金或保护基金等方式支持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