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1秋分岭南地区的传统习俗
2021秋分岭南地区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你知道吗?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一起来看看2021秋分岭南地区的传统习俗,欢迎查阅!
秋分岭南地区传统习俗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秋分吃什么好
qq名片照片墙8组图1、雪梨
雪梨就是对付秋燥的一种非常好的水果,直接吃或者榨汁都可以。中医认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最适宜于季秋季发热和有内热的病人食用。尤其对肺热咳嗽、小儿风热、咽干喉痛、大便燥结症较为适宜。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梨还有降低血压、清热镇静的作用。但是对于一小部分体质虚寒的人,直接吃雪梨容易产生腹胀、腹泻等问题,则可以采用雪梨炖冰糖的方式,去寒意,只取其滋润的效果。
2、萝卜
秋分养生可适当多食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萝卜要分生熟,中医认为,生者味辛、甘,性凉;熟者味甘,性平,入肺、胃经。生吃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气。脾胃虚寒者不要吃生萝卜,而可以煮熟吃,可以治脾胃失和、腹痛作胀、痢疾或腹泻、饮食不消、反胃呕吐。萝卜生鲜状态下食用具有良好的食疗养生效果,即使晒干了也是万能药物。萝卜干中依然含有大量维生素B1、钙和铁,可为人体补充食物纤维和矿物质。
秋分吃汤圆技巧
快乐三人行1、吃汤圆不选大,钟爱小汤圆
汤圆一般除了大小,还有有馅和无馅二种,无馅料小汤圆,热量约每10颗70大卡。而有馅料汤圆,由于内馅多寡不同,大小不同,热量也不同,有馅的小汤圆每粒的热量约34卡,而市售的盒装芝麻或花生大汤圆一颗约60-70大卡,鲜肉约50-60大卡。因此,为了避免摄入的热量过剩,建议减肥一族最好选择无馅小汤圆,如果你实在不爱淡而无味的无馅汤圆,也最好是选择肉馅的小汤圆。
2、吃汤圆不贪香,舍油炸改用煮
减肥族在吃汤圆应避免用油炸方式,否则加倍的热量将让你事后懊悔莫及。最好采用热水煮来吃,亦可使用花茶来煮味道更新鲜,放些低热量的蜜糖增加口味;而有馅料甜汤圆本身已具有甜味,可以不需要额外放糖。另外,可使用红糖及姜片煮汤圆以去除寒气,也可额外放些无糖冻、无糖椰果增加饱足感及减少热量摄取,或放入桂圆、红枣、白木耳等食材,增加营养素含量。咸汤圆可多放一些蔬菜,增加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摄取也是不错选择。
3、吃汤圆不图填,不喝甜汤
5粒汤圆的热量就有300多卡,再喝上1碗热量约210卡的红豆汤,摄取进的热量可就相当惊人了。因此,建议你吃汤圆的时候,别尽搭些甜汤,不加任何味道的白汤,或是来杯消脂的花草茶,反而能让你消解甜腻感,很不错喔!
4、吃咸汤圆多加菜,少加油葱酥
在煮咸汤圆时,建议加点青菜让营养均衡一下。在汤圆最后快起锅前,你是不是会再撒上1大匙的油葱酥提味呢?的确,味道的确是加了好几分,但同时100g就有514卡的油葱酥,也让热量跳了好几倍呢!建议你可用冬菜来替代油葱酥,冬菜和油葱酥的热量,可是差了20%,选哪个更划算,相信聪明的你心中一定有了答案。
第二篇:莱芜地区传统习俗文化浅析
莱芜地区传统习俗文化浅析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3年12月
摘要:
作为以钢铁产业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城市,莱芜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习俗,其节日习俗、生活习俗、曲艺艺术和传统工艺不乏亮点可寻。虽然目前的文化保护工作还需要更多努力,我们还是希望,这些丰富多彩的“俗”能让机械化的现代生活多一点遥远的烟火气息的“味”。
梦见了蛇关键词:
中元节、莱芜葬礼、莱芜梆子、木板琴书、莱芜锡雕
正文:
生活在这片神奇而又广阔的齐鲁土地上,本就可以处处捕捉或经历到浓烈绚烂的传统风俗,五彩斑斓的服饰习俗,千奇百态的居住习俗,独具魅力的工艺习俗和绚丽多彩的婚姻礼俗。
音乐节拍基本知识这些散发着烟火气息的“俗”,是地域文化最为朴素真实地呈现,它描摹着时光的背影,也反射着时代的余温。
位于鲁中山区的莱芜市,古称“嬴”、“牟”,是古代战争中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长勺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较为悠久的历史也使得它拥有丰富的文化习俗流传,下面将其大致分为四个部分进行简析。
一、节日习俗
莱芜地区流行普遍的民间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青龙节(二月二)、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夏至节(芒种后十五天,吃凉面)、乞巧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十月初一)、冬至节、腊八节,小年节等,而中元节其中是仅次于春节的最隆重节日。
莱芜中元节习俗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据《莱芜县志》(1920年版)、《续修莱芜县志》热切
清嘉庆年间,习俗活动得以发展,家家户户设家堂、摆酒肴瓜果、供奉祖先,已经形成规模。
清道光年间,莱芜境内的中元节活动仍很活跃,民间祭祀尤为隆重,商铺里经营各式各样的冥间使用物品,以及供奉用的瓜果、点心。乡民们家庭摆设家堂,供奉祖先也越来越讲究,酒菜面食不断翻新。其祭祀程度不亚于春节。
莱芜中元节习俗由同治年间发展到了民国时期,节俗有了变化,百姓们只是单一地举行家庭祭祀活动,摆家堂,敬奉祖先,其他的户外活动,很少有人参加。少数人家开始用上坟的方式来祭祀祖先。尽管祭祀方式有所改变,燃放鞭炮一节,仍然沿用。
破四旧时期,上坟祭祖被列为封建迷信活动,坟墓被破坏,家堂及一些祭祀用品被收缴焚毁,习俗活动一度被强制终止。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莱芜地区的中元节习俗才逐渐得
以恢复。家家户户又挂摆起家堂,摆设祖先牌位,备办丰盛的酒肴、瓜果、点心,举行隆重的祭祀祖先活动,传统的民间习俗得以传承和发展。
现在,中元节习俗在莱芜民间广为流传,已经成为独具特的地方节俗文化。
二、生活习俗
作为地域文化习俗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生活习俗涵盖范围最广,也最能体现地域居民的居住个性。而莱芜葬礼则是地方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沿革不衰。
莱芜葬礼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吴季札使齐(公元前544年至515年间)子死,葬于嬴博之间。传说,孔子前来观礼,对季札用周礼葬子,大加赞赏。后人立碑“孔子观礼处”(碑在莱芜市口镇垂杨村)。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孔子观礼促进和发展了莱芜葬礼,历经数代沿革,形成了独具特的地方习俗。葬礼多种多样,有大有小,在周礼的基础上,礼俗得以改进和发展。人死后,族人或乡邻组成治丧委员会,立下仪柱,仪柱有两种:大仪柱用五彩纸贴写而成,俗称„重仪‟,其主要成员如下:总理丧务、内柜司书、外柜司书、外柜收仪、
外柜前知客、引奠、指客、候茶棚、灵前折摆组成,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小仪柱一般不写礼仪名称,由总理全权安排。仪柱写好后贴于死者的大门外墙壁上。总理安排人扎灵棚、设茶棚、厨房等。内柜负责丧仪出纳之礼,外柜负责亲友前来奠仪之礼。吹鼓手、大锣来齐后,重孝子披麻戴孝卧于灵桌前,服支偏孝站立两边陪灵,吹鼓手奏响哀乐,重孝子与一班偏孝陪灵人员,由引奠领着,先谢总理,后按仪柱上的排列一一请谢。由总理代表全村父老乡亲祭奠死者后,即行开丧。
吊丧者在哀乐声中依次向死者祭奠,礼仪最重的是„周礼二十四拜一哆嗦‟,民俗有:二十四拜都拜了,不差这一哆嗦一说。其次有五头六揖、三鞠躬等,以不同的方式向死者表达哀思。
摆花祭是丧葬礼仪的重头戏,一般看出丧的主要看摆花祭。祭的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有:顶灵祭、两边祭、双边祭、路祭、顶墓祭等,每祭按烧而论。有三烧(一只鸡、一块肉、一条鱼)、五、七、九、十一、十五烧不等。祭礼花样多,一环扣一环,高潮迭起,以不同仪式让死者风风光光地入土为安。
丧葬后,孝子谢客、圆坟、烧一、二、三、四、五
七、百日,守孝三年。
三、曲艺艺术
莱芜地方戏曲“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唱腔高亢激昂,豪迈奔放,风格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宝库中的奇葩。流行在山东莱芜、新汶、泰安、蒙阴一带,所以最早也叫“靠山梆”或“泰山梆”,清初已有演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