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主题朗诵会》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总结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理解主题情感等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2.通过心悟、口诵、手写,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转化为诵读和写作。
3.指导学生尝试写作诗歌,引导学生以本单元的作品为学习范本,并适度拓展;学会从生活出发寻素材,激发诗情,抒发真情实感;掌握诗歌写作的一般技巧
学习重点:教学目标的1、3
学习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问题导入
  教师说导入语,学生听讲并思考
同学们,在单元起始课上,老师和大家分享了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活动。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两周的学习时间马上就要过去了,我们第一单元的学习也即将结束。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单元主题活动,请同学们在老师的帮助下,用一个单元的所学来解决单元主题活动的相关问题,完成相关任务,展示出最优秀的自己!
回顾单元主题活动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第一单元主题活动,再一次明确要求,强调重点:
2020年“国庆”将至,今年的国庆具有不同意义,我们要庆祝新中国成立71周年,我们也要歌颂中国人民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的感人事迹、形成的伟大精神,这是祖国发展的辉煌诗篇。而我们的同学们,恰处在青春时期,刚刚迈入高中的门槛,在学习完第一单元后,班级将组织以“青春之歌”为主题的朗诵会。
朗诵会分为:课内、课外、原创三个板块,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学生学习状态预设:同学们回顾单元学习活动,检查已完成的学习任务,思考未完成的学习任务。
教师引导:
下面老师就按照任务内容,分别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小支架。
任务一的思考支架
任务一:
活动的第一板块是朗诵课文中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的经典片段。
①请你从《百合花》和《哦,香雪》中,各推荐一个片段,作为本次朗诵会的素材,并写出推荐理由。
②请你围绕朗诵会的主题,设计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经典片段的出场顺序,并请写出主持串词。
学生学习状态预设:思考自己准备推荐的片段和设计的朗诵出场顺序,小组交流交换意见。
教师给出支架:
关于两篇小说推荐的朗诵片段。
这不只是一个片段选择的问题,这涉及到对两篇小说主干情节、精彩细节的理解问题。我们在学习这两篇小说的时候,大家注意,老师带着大家都用到了以下方法——
梳理主干情节,写小说梗概;
捕捉、分析诗化小说中意象的使用,围绕意象展开分析,以意象为核心改写小说;
分析、鉴赏小说重点情节。
所以,这个任务需要我们回顾以上学习内容。大家既可以选取主干情节中,对主要人物进行重点描写片段,比如《哦,香雪》中的几次对香雪细腻的内心世界进行刻画的部分。
同时,同学们也可以选择不在主干情节中,但作者描写的非常美的片段。比如《百合花》的开篇对中秋月夜行军的描写,和对家乡中秋节的会议等等片段。
推荐理由要围绕“青春之歌”这一活动主题,谈出大家对这些片段的理解。
关于出场顺序和主持串词。
有的同学说,我们在单元学习中特别强调了知人论世这一方法,而且“时代”一词也是单元导语中的关键词。所以,我准备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排列朗诵会的出场顺序。
教师明确:“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也有一代之青春,我们按照时代顺序排列,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不同时代青春的价值,思考青春精神的成长与发展。
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在学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对比阅读时,使用了寻抒情主人公青春的“我”这一方法。所以,我准备用这个思路,以“我与‘我’的对话”为主题排列朗诵的顺序,拟写朗诵词。
教师明确:这同样是一个好方法,“我与‘我’的对话”青春的学习者我,也就是各位同学,和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我”对话——笔下的“同学少年”,郭沫若、昌耀笔下的“我”;也可以和青春精神的意象“红烛”“云雀”;还可以和作品中的青春主人公“通讯员小战士”“香雪”对话。跨越文本,穿越时代,这样的设计使得我们的活动,既成为了一次青春的诗会,又成为一次青春的心会。
教师总结:
同学们以上的设计都很好,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思考融入主持串词的撰写中。
任务二的思考支架
任务二:
活动的第二板块是朗诵课外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经典片段。
请以本单元七篇课文为例,选取能引发同学们对“青春的价值”展开思考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经典片段,撰写诵读脚本,然后以恰当的语气和节奏,情感饱满地为大家朗读。
学生学习状态预设:思考自己准备推荐的片段和设计的朗诵脚本,小组交流交换意见。
教师给出支架:
在往届同学的学习中,大家推荐了很多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经典片段,题材、体裁均不尽相同,比如像王蒙的《青春万岁》、席慕容的《青春》、食指的《相信未来》、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小说《家》的片段等等。这些作品熔铸了作者的思考和时代的印记,都能引发同学们对“青春的价值”的思考。大家要注意把思考设计到诵读脚本中,并有感情地朗诵出来。
老师给出一个诵读脚本的示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信未来(节选)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相信未来诗歌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诵读脚本示例:
这是诗人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的前三段。
这首诗一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艰难的时代。而在这样的时代中,诗人坚持写下“相信未来”,这鲜明的对比是一代青年人的心底最真实的声音。所以在朗读时,要注意这个对比,在情感、语调上,富于变化,通过音、语气的不同体现这种对比。
在生活中,“蜘蛛网”出现在人的活动长久消失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落满灰尘,给人以黑暗或者灰暗的调,且毫无生机,死气沉沉;而“网”这一意象中心语带给人的切身感受是全身性的“束缚”,所以诗句中用了一个词叫“查封”,显然是对“束缚”这一意象信息的象征性提升。所以“蜘蛛网”这一意象蕴含着“灰调”“毫无生机”“给人以束缚”的特点。朗读时声音可以低哑一些,突出意象的彩,也表现诗人的心情。
“我的炉台”,炉子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取暖的工具,带给人的是一种日常的普世的温暖。所以“我的炉台”可以理解为带给“我”内心以温暖的一切生活,进而转化性的理解为“我”内心对生活的热情、希望甚至理想。而这一切,都被现实中“灰暗的”、“毫无生机”且到处“给人以束缚”的外在社会给无情地“查封”了。朗读时要注意强调,可以用重音读“我的”。
“灰烬的余烟”要读出延续的味道来,尾音可以适当延长。因为“灰烬的余烟”象征着残余的希望。“灰烬”和“灰烬的余烟”带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灰烬”是静态的,黑沉沉的死寂;“灰烬的余烟”中心语在“余烟”,它是动态的,从“灰烬”之中袅袅升起,带给人些许动感和可能燃烧的希望,所以“灰烬的余烟”显示着死寂之中的希望。虽然生活有如“灰烬”般的死寂,但依然有“余烟”般的“叹息”显示着生命尚存的气息和希望。这里朗读的处理是音渐渐明亮,为后面基调的昂扬蓄势。
第一节的结句,诗人“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这是从艰难生活中升起的信念。朗读时要重读,以表现情感的变化,同时要读出坚定的味道,音要响亮,感情要饱满,带着青春的自信与希望。
第二诗节,诗人用“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霜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鲜亮到黯淡,由热情到失意,由饱满到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而诗人“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的人格力量又不能不强烈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从人生苦难中升起的信念。朗读时情感的变化要符合诗歌的具体内容。
第三诗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朗读中要读出青春的昂扬、豪迈。“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一句,把“曙光”比拟成“笔杆”,富有想象力,“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表达的是诗人的真挚和坦诚思想。朗读时第三节的“相信未来”建议一字一顿,通过停顿来加强,表现作者内心升腾起的信念。
这三节,“相信未来”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朗读时要注意不同的处理,以为后面作者深沉的思考和充满激情的呼告张本。
教师明确:
大家可以老师的诵读脚本为例,撰写自己推荐片段的诵读脚本。强调理解在先,朗读在后,心悟口诵,把理解读出来,朗诵出来,对于重点段落可以有感情地背诵出来。
活动三的思考支架
活动三:
活动的第三板块是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以下两个诗歌创作的任务,任选其一完成。
请以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的青春形象为题材,为他(她)或他们创作一首小诗,展现青春风采,赞美青春精神。
请以十六岁花季尽芬芳,七十一载祖国正青春为题创作一首小诗,书写你的青春梦想,讴歌伟大祖国发展。
教师明确:
对于咱们高一的同学来说,学习写作诗歌的难度有一点大,老师给出几个思考的小支架,帮助同学们一步一步来完成这个任务。
①思考的支架:
下面这段话,对你思考“青春的价值”会有哪些帮助?
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五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从来不淡漠;今天,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这是历100年来中国青年的写照,思考青春价值的历史发展,更有利于我们自己到时代定位,在这个新时代的坐标下,完成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价值的思考。
②写作的支架:
如果大家觉得写作诗歌难度大,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个进阶的练习,先以“青春之歌”为主题写作大家比较擅长的记叙文,记叙描写下你对青春的观察与思考。请看下面这篇例文:
青春万岁
坐在书桌前,我拿着笔,盯着老师布置的周末作文题目——青春。青春有太多含义,青春有美好也有眼泪,青春是成长,是疯狂,是对梦的追逐……每个人的青春都不同,青春到底是什么呢?我咬着笔杆,试着冥想出一个高级的答案。
“丫头!来帮把手……”书房里爸妈在收拾老东西,准备搬到地下室。我放下笔走去,帮妈妈抬起一筐旧书。什么东西啊?真沉!妈妈随手翻着,突然眼睛一亮,冲爸爸说:你看,这是什么……
那是一本旧旧的书,书页早已泛黄,翻动时还带有簌簌的响声,却十分崭新,还能清晰地看到书皮上爸爸的名字。
这是……这是我们大学时最爱读的诗集!爸爸惊喜地拿了过去,双手捧着读,竟有些微微地抖动,他的眼光中闪着平日我从未见过的光芒,那是欣喜,是属于青年的活力与力量。
“青春万岁!”爸爸清了清嗓子,挺直了腰板,站在狭小的书房,诵读起了他年轻时爱读的诗。
我们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爸爸的声音洪亮,带着情感,左手捧着诗集,右手握着拳头放在胸前,眼神坚定而有力。
我们渴望生活,从来不淡漠……爸爸的声音开始颤抖。爸爸出神地望着前方,我也出神地望着爸爸。这不再是平日里那个一丝不苟、严肃少言的爸爸了,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年轻、激昂、充满年少轻狂的男青年,仿佛一个即将踏上战场的战士,他高歌着青春,呼喊着属于他的年代的信仰。他痴望着书房昏暗的灯光,好像在望着前方广阔的即将闯荡的新天地。
我分明看见他的眼光闪着泪光,我回头去看一直安静的妈妈,她的双眼盈满了泪,她突然变成了一个安静的少女,在大学的湖畔对着吟诵的爸爸深情观望。
我想,这是属于他们的青春,每个人都有青春,即使过去了这么多年,父母回想起他们的美好年华依然涌现出内心无穷的激荡,他们脸上的皱纹,眼角的暗沉更为这份久违的疯狂抹上一层成熟的粉底,散发出时代的清香。
我默默地离开了书房,重新坐在了书桌前,身后突然响起了二重唱,他们一齐和道: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又绵长,弯弯曲曲通向远方,我要踏上这条小路啊,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
看着青春二字,我心里好像有了最美的答案:青春是平凡中的永恒,它属于每个人。
青春万岁
教师明确:这篇同学的习作,提示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需素材。一本青年时代的旧书,一本青春的诗集,串起了两代人的故事和对青春的思考。而善于加工素材,捕捉意象,通过细节、意象来抒情就是写作诗歌的基本方法了。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希望大家从中得到写作诗歌的启示。
③他山之石:
例题: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 18 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教师明确:
这是一道歌咏青春的写作题,我们看看高三学长们的优秀答案。
例文1:
若干年后回忆,我的十八岁是什么样呢?是奔跑着冲向800米终点线的尘土飞扬?或是早读做题时的刷刷声,又或是下午第一节课后同学疲惫的双眼,又也许是下晚自习后夜空的静谧?还有太多数不过来的细节,在我脑中如数家珍地回放。没有人永远18岁,可永远有人18岁。我的18岁已经到来又即将过去,但18岁这一年的热血、拼搏会永远留在我心中,供我一生回味。
教师明确:这个习作范例的特点就是有效捕捉生活的细节,如数家珍般将其连缀为一个抒情文段,而且细节处的重点描写,已经带有了意象的味道,“没有人永远18岁,可永远有人18岁”这一句富有哲理,是小作者对“18岁成人”深沉隽永的思考。稍加改动,这就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了。
例文2:
青春,是18岁的号角。你关上了童年的窗,打开了成年的大门。18岁,你是青春,你是希望,你是理想。穿上西装,褪去昨天稚气的外表。不再是躲在爸爸妈妈身后娇滴滴的孩童,你已经是一棵与父母并肩而立挺拔的橡树。不畏人生路上的风雨,开始勇敢前行,准备好品味成年后的酸甜苦辣。年轻,自信,是你绘画人生蓝图最好的颜料。珍惜青春,它带走你轻狂的眼神,留下你成熟轻扬的嘴角
教师明确:这个习作范例的特点就是体现了“文贵有我”的原则,从自身的变化来看青春,它给了我们写作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教师总结:
这个习作虽然是高三学长们的范例,但是对我们还是很有启发的。这个题目中的“18岁”和我们自创诗歌任务中的“十六岁”“七十一载”都带有数词,如何巧妙地嵌入写作中,是一个小小的挑战。而且我们的题目要求将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到一起思考,这是对我们同学们的有一个挑战。自选写作任务中的第一个,为抗疫的青春形象写小诗,同样需要我们同学们抓住细节、刻画形象,进而表达对青年榜样的礼赞之情和心向往之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