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你知道有哪些吗?
丧葬礼仪,既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它表示一个人完成了他或她一生的全部行程,长期以来,民间普遍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死亡不过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人死后,灵魂不仅仍然和人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还可以投胎转世。基于这种认识,丧葬礼仪在一系列人生礼仪中,既显得庄严、隆重,又带有相当程度的神秘彩。
一件事似乎就是“最终都要走向死亡”,地球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有人往生,每个国家和地区因为文化、风俗、历史、宗教,价值观的不同,对待死亡的观念和方式不同,进而形成独有的丧葬文化。河南地处中原地区,历史上有二十二个政权在此建立,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河南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之说,其中有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先贤名人。郑州为夏商故都,商朝第十位商王仲丁在此建立都城;西周时期,周王将其弟管叔封于此,称管国;春秋时期,这里又为郑国大夫子产的封地。马王堆坟、商代殷墟遗址在此出土,让我们能够了解两千年前华夏人民的生活情景。伴随这些坟的发掘,与坟形影相随的礼,即坟前祭奠的仪式、规程等等也得以传承。而墨家的丧葬观念也对人们的具体的丧葬行为方式产生了深“生、老、病、死”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界的自然现象。人的一
生最为确定的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殡葬改革家,墨子的殡葬改革观核心为节用利民,其要旨是以哀为本、薄葬短丧,“不失死生之利”,反对用大量财富陪葬与长期服丧而影响社会生活,耽误生产劳动。所以本地丧葬习俗也大多与墨子所倡导的薄葬观念相符。
早在春秋时期,丧礼已经形成一整套礼仪。从初终到大殓、殡葬、葬后,约有40余项。以后历代传承,虽有简化衍变,但主要程序却一直相沿未改。丧仪流程大致如下:
一、初终
在亡人气绝后,趁其身体未僵硬时,以最快的速度为死者换上预先特制的“寿衣”,即“送老衣”。“寿衣”包括单衣、夹衣、棉衣、棉袍或棉大衣,其件数用单数不用偶数,忌用兽皮、毛料及灰布料。替换下的衣服待安葬时烧掉或任其日晒雨淋,不再处理,以祛除不祥。
在给亡者穿好寿衣后,还要理发、洗涤,进行整容。在死者左手放一串与死者岁数相等的小面饼,名为“咬牙饼子”;再在死者右手放一条鞭子或拂尘;把死者咽气后烧化的锡箔用纸包好,放入死者怀中;最后再给死者搂上一条麻披拧成的带子。人们认为人死后魂归地
府,纸钱、锡箔是用作盘缠的;去地府要经过恶狗村,有面球、面饼和鞭子就能够抵御恶狗的扑咬。
死者绝气后,口中还要放入一枚古铜钱,叫做“口含钱”。这一习俗由古代“含玉”的丧礼衍变而来。死者的亲属不忍死者空口而去,在其口中放入玉石一类物品和谷物。后来也有一些直接把饭放在死者口中,则名为“ 含饭”。都是认为死者口中含钱 、含饭入殓,这样到阴间才不会挨饿。
给死者装束好以后,家人即将其从床榻上移置到一块木板上,“男正女侧”,即男性死者仰卧 ,女性死者侧卧 。这叫做“停丧” 或“ 停尸”。安置之后,要有一张麻纸盖在死者脸上,古代之称为“面衣”。对于为何要蒙面,有的说,是家人不忍见死者之面;有的说,是由于死者咽气后面容不太好看。解释不同,其实都是表示对死者的尊重,让死者安息。在为死者穿寿衣时,亲属不能哭。认为死者正在绝气之际,哭迷了路,死者的灵魂就无所归宿。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安放停当后,全家男女老少这才大放悲声,嚎啕痛哭。
二、易服
凡是与丧事相关之人均要着丧服,即素净之衣(素衣﹑素裳﹑素冠等),均为白。这一习俗随时代的变化已经发生改变,只有在郑州周边极少数农村地区仍沿袭旧俗。现代丧服只要求衣着整洁朴素,以显肃穆;臂戴黑纱或胸前别以白花,以示悼念。
四十而立三、小敛、大殓
死者入棺而未加盖为小殓。
灵堂停尸三至五天,择吉时大殓,又称“入木”、“入殓”。孝子孝孙及嫡系子侄均跪在棺木四周。棺内底部铺一层石灰,上盖一棉被,两头分置“元宝枕”,供尸体搁脚。两侧放死者生前喜爱之物,然后依次盖“重被”。最先盖的为孝子孝孙所送,俗称“子孙被”,然后大声报葬物清单,叫做“报衣单”。报毕,将衣单焚烧,装入纸袋,放进死者口袋。孝子孝孙及至亲跪拜,放声恸哭,告别遗体。
四、守灵
开放式公园停尸期间,死者头前或脚后要点油灯或蜡烛,俗称“引魂灯”,又叫“ 指路灯”、“ 路灯”、“长明灯”。民间迷信认为,阴曹地府一片漆黑,死者的亡灵要借助于灯光才能看清道路。同时,还要不时烧化纸钱,并把纸钱灰装在瓦罐内,留待入葬时与棺木一起埋入地下,以供死者在阴间使用。这叫做“烧倒头纸”。死者身边放一瓦盆,每次祭奠时都要往里放一些酒食,也留待入葬时埋入地下,认为这样死者在阴间就不会成为饿鬼。这叫做“倒头饭”。
亲子阅读家长感言五、吊丧、奔丧
死者小殓之后,家人请来同族长辈和邻里乡亲,共同商定丧葬事宜,然后亲自去或请人去
亲友家报丧。长辈去世,儿孙要身穿孝衣,奔赴亲友家叩头报丧。现今叩头报丧这一习俗已逐渐消失。
当得知亲朋好友去世的消息时,理应前往吊丧,吊丧的方式是可以去逝者的灵堂吊唁,也可以去参加追悼会。祭拜时要焚纸、燃香、鸣金、奏哀乐,祭拜者必须头盖白布,向亡者叩首或鞠躬致哀。此时孝子要跪伏于灵柩旁,面向祭者复拜以致谢。一般辈分比亡者高的只需鞠躬致哀就行晚辈必须要跪伏以答谢。跪拜一般都是三跪九拜,是双手抱拳,躬身拜三次,然后跪地双手掌心伏地,叩首三下。如果孝子的辈分比祭拜者高,祭拜者一般都会让孝子在旁边坐着就行了。祭拜者去祭拜事业一般都是带一挂鞭炮和一沓黄纸,视与亡者的亲疏关系决定鞭炮的大小。现在一般都是用大盘的鞭炮,一来显出祭拜者的诚意,二来亡者的家属也有面子。祭拜完毕后的白布是不用还给亲属的,由于经济条件改善,白布换成了毛巾了,当然,祭拜的时候是必须盖白布的。亲友祭拜期间,鞭炮放得越多越响,那么说明亡者和其家族在当地的影响也就越大。
飞云洞
王尔德童话第三到第六天都是停灵祭拜的日子。在此期间,同族和邻里除了祭拜,也会抽空去帮忙的。停灵期间的帮忙完全是出于道德上的,并没有非去不可的风俗。一般来说,死者家属总是欢迎尽量多的人参加追悼会。尤其是交情较好的亲友、师长、长辈、朋友去世,不去吊丧是十分失礼的。吊丧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论是去灵堂还是去参加追悼会,都应怀着沉痛的心情,带着严肃的表情,认真履行每一项仪式。着装打扮以清淡、素雅为宜;言谈举止以端庄沉静为宜,应与场合的气氛相协调。切忌三五成、谈笑风生、漫不经心或中途退场。有些人浓装艳抹、披红戴绿也是不应该的。凡此种种,都是对死者的大不敬,对丧家的不礼貌,是吊丧的大忌。
电影推荐六、出殡
出殡的前一天,必须要请几个人为亡者抬棺,当地叫作“八仙”,而实际上是十个人抬棺的,所谓“八仙”实际上是十个人。一般情况下,只要亲属知会一声,八仙都是会去帮忙的,当地叫作“出力”。“出力”的八仙一般都是三十多岁到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一般的年轻小伙子是没有这样的能力的。在宴会上,八仙坐的桌子是两张方桌拼起的,没份菜都是上两份,以示重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丧葬习俗不断简化,有些甚至被人们渐渐遗忘。而仍旧传承这一习俗的大多为上年纪的老人,他们往往对生死、鬼神等避之不谈。这使我们对这一习俗的了解学习更加困难。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丧葬习俗因不适应现代生活而逐渐消失,但就传承传统文化而言我们了解学习这一内容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