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早上好
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
2015年12月24日
历史渊源:14世纪末,高丽国士大夫改革派们从中国引进儒教礼书《朱子家礼》(也称《文公家礼》),佛教的国教地位开始动摇。李朝成立后,太宗12年(公元1412年)下令全国效仿《朱子家礼》,成宗16年(公元1485年)正式颁布《经国大典》,全面实行推崇儒教,排斥佛教的政策。从此,包括丧祭礼仪在内的国家的一切礼仪,都推行中国儒家的礼仪。在实行儒家丧祭礼仪几百年的历史过程中,还掺和朝鲜民族很多传统习俗和理念,逐步形成朝鲜民族自己的丧祭文化。朝鲜族丧祭制度的沿革,按时代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史前到统一新罗时代,以本土理念为主,特点是土葬为主,火葬为副;第二阶段是高丽时代,以佛家思想为主,特点是火葬;第三阶段是李朝时代,以儒家思想为主,特点是土葬;第四阶段是近代到现代,进入西方的宗教思想,东西方的各种丧祭制度并存。古代的朝鲜族先人们很崇拜人骨,认为人骨有灵气,人死只要保存好其骨,就可以和死人继续同气感应。统一新罗时期的寺刹文书中,有“纳骨墓”和“骨壶”的记载,可以看出,那个时代佛教火葬制度中,有的骨灰
还是要埋葬保存的,那以后的儒家土葬制度的全面实施,与要完整地保存人骨的理念不无关系。随着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祖先是根,子孙是枝叶;根安于地下,枝叶才茂盛;根被烧焦,枝叶就枯死。这是古人反对火葬,提倡土葬的基本理由。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的基本理念是儒家的“孝道”思想,认为:父母去世,虽死如生,倍加行孝。由此,实行了一系列严格的丧葬制度和祭祀制度。中国朝鲜族的先民,多是在1850年以后,自朝鲜半岛迁入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的,经过100多年的历史沿革,逐渐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中国朝鲜族在朝鲜半岛的本源地比较广泛,他们带到中国来的丧祭习俗,也按地方大同小异,他们在中国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特的朝鲜族丧祭礼仪文化。以前,中国朝鲜族基本上还是实行从朝鲜半岛带过来的传统丧祭制度,村村有“香徒月”、“丧舆契”之类的民间相助治丧组织,座上大人(村里最高年长者)严格监督村里举行的每次丧祭仪式,以此,治理家风、端正族风,保证民族传统代代相传。开始,朝鲜族传统丧祭文化中最先遭殃的是丧舆(朝鲜族传统葬礼中的运柩工具,别名:香徒),各地的丧舆都被当地的造反派当成“四旧”烧毁(后来以简陋的运柩牛车来代替),丧祭制度也大为简化,禁止一切所谓迷信彩的程序。此后,在当时落后的经济条件下,各地的朝鲜族居民们,逐渐习惯上了一切从简的这种丧祭制度。结束以后,
80年代开始,国家提倡火葬制度。初期,大部分朝鲜族人在感情上很难接受这种殡葬制度。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朝鲜族人还是接受了火葬制度。实施火葬制度是时代进步的象征,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完全可以与新的“殡葬管理方法”结合,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但是,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没有得到社会的应有的重视。可是,中国朝鲜族的尊重父母,崇拜祖先的理念是根深蒂固的。改革开放已经30年有余,中国朝鲜族在城镇的居民还是顽强的保存下来了一些可行的传统丧祭习俗,有的山村葬礼中已经恢复使用丧舆,很多传统丧祭习俗正在逐渐恢复当中。基本内容:本材料以父母丧为例,按照传统丧祭礼仪的基本程序,分段进行说明。说明中尽量避免了烦琐的程序和深奥的理论,采取了简单易行的、曾经普遍习俗化的程序。中国朝鲜族传统丧祭礼仪主要包括:(一)初丧;(二)安葬;(三)祭祀。(一)初丧(1.1)属纩:病人临终时,家人守护在其身边,注意听取其遗言,病人弥留,将一小块棉絮放在病人鼻底,若棉絮不动,断定病人已死亡。现在,病人死亡,由医生诊断
团支部推荐理由确认,开具一份死亡证明书。(1.2)收屍:病人已经死亡后,由亲人用手轻轻抚摩死者的脸部,让死者安然闭上眼睛。而后,医生用消毒的棉花球堵塞死者的口、鼻孔、耳孔和肛门,盖上面帛。在上房间的西墙边靠南的地方安放屍床(俗称“七星板”,是用170多厘米长
电脑切屏快捷键>特殊的日子孙中山诞辰纪念日、30多厘米宽的木板做成,因木板上绘有如同北斗七星的七个圆圈,故得此名),把遗体移置在屍床上(头部朝南),用被子铺盖遗体,拉上一道屏风遮蔽遗体。屏风前面摆设小灵座,上面树立死者神位或遗像,摆上简单的酒和饭食,并且点燃蜡烛和香火。现在,农村依然保持此习俗,病人在医院死亡,不设屍床和灵座。(1.3)使者饭:在一个大盘子上放置三碗使者饭、三杯酒、三只草鞋和三枚硬钱币,把这个大盘子放在上房门外台板上,意义在于慰劳前来认领死者的“冥府使者”。三碗使者饭,一日三恭。现在,农村依然保持此习俗。(1.4)皋復:也叫招魂,由一名平时与死者的关系比较亲近的男子,站在院子或屋顶上,双手持着死者的上衣,朝西北方向挥动着衣服,先呼喊死者姓名或俗称,再喊声“袄-伽(ga)几伽奥!”(意为“把衣服拿走!),如此连喊三次,最后喊声“袄包-袄包-袄包!(自…復-復-復!?演变的招魂叫法,意为…回去原来的地方。?)”。招魂意义在于招呼离开躯体而游荡在空中的魂魄重新归附到死者的躯体里,希望死者能奇迹般的复醒过来(表示挽救死者尽到最后一次努力)。招魂过后,把招魂用的衣服保管好,安神祭后烧毁。现在,此习俗依然不衰。病人在医院死亡,在病房打开窗户轻声招魂。没有招魂,一般视为对死者没有尽到责任。(1.5)孝服:招魂过后,死者仍不复醒过来,丧主便换穿孝服,死者的长子为丧主,其他家属通称为丧制,死者的旁系亲属通称为服人。丧主身穿麻布孝袍,
草莓牛奶汁头戴麻布孝冠,腰系草麻绳孝带,脚穿麻鞋或草鞋。丧主换穿孝服后,一同陪丧主站在灵座前开始哀号,以哀号声向全村通报初丧。现在,除了个别山村以外,基本上不穿孝服,丧主也和其他丧制、服人一样,只戴丧章,以示戴孝。(1.6)哀号:也称号哭,在朝鲜族的丧葬和祭祀当中,死者的家属和亲属中有两种不同的哀号规范。死者的直系家属,即丧制们哀号时要号出“哀高,哀高”之声,死者的旁系亲属,即服人们哀号时要号出“哦咿,哦咿”之声。现在,农村丧礼中,依然保持此习俗。在城镇丧礼,一般不提倡哀号。(1.7)发丧:由丧主和护丧人(丧礼的主持人)商议决定丧期,由司书人员书写讣告,通知外地的亲属和亲友。护丧人掌管一切丧礼事宜。丧期一般定为三天、五天、七天。出殡忌讳双日,意为死亡之凶事不要成双。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出殡那天,丧家里不生火做饭(防止遗体受温腐烂),由左右邻居供食。在举办丧事其间,丧家的人和客人可以去左右和前面的邻居家,但习惯上忌讳去后面的邻居家,“后”意味着下一次,对后面的邻居不吉利。现在,亲人死亡,讣告基本上用电话来传达,一般丧礼,第二天就结束,也有当天结束的。很多传统忌讳已经基本不存在。(1.8)小殓:也称殓袭,给遗体穿上寿衣以后,包裹、捆绑的程序,由村里的年长者负责施行。施行人为死者净面,洗澡,穿上寿衣,戴上冥帽,戴上幄手(遮掩手背的一块白布,其一端系在手腕上,现在一般以白线手套和用一打棉线
来代替),穿上冥袜(现在一般以白线袜子来代替),行饭含。寿衣一般是特制的,也可以是死者生前珍惜的民族礼服。饭含是死者口中放入米粒的程序,用柳木勺,分三次将米粒放入口中。放入米粒时,自第一勺起,依次叫“百石”、“千石”、“万石”,然后再放进三枚硬钱币,依次叫“百两”、“千两”、“万两”,这样作,意义在于为死者备足将在冥府用的口粮和费用。饭含完毕后,矫正口形,用一块棉花片和帛布掩盖死者的整个面部,用一条长有4米左右的整幅白布紧紧包裹遗体,再用白布带(俗称绞带)分别捆绑肩部、腰部、下腿部等三处(也有捆绑五处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