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康百万庄园及其对联文化论文
伤感男网名
摘要:
康百万庄园座落于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位于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4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是全国三大庄园(刘文彩庄园、牟二黑庄园)之一,面积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康百万庄园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它依三明广播电视大学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建成了一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它的石雕、木雕、砖雕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康家精神对我们有许多现实意义,恋乡、善义、留余激励着我们,而康家精神在康百万庄园中的对联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对联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演变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联的特点、分类是我们不得不钻研的。
关键词:
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家族精神 康百万家族的兴衰 建筑风格 对联文化 对联发展史 河洛文化 豫商文化
小组分工:
组长:
资料收集:
资料整合:
文章整理:
最终整合:
正文:
康百万庄园座落于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位于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4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是全国三大庄园(刘文彩庄园、牟二黑庄园)之一,面积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
康百万庄园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建成了一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它的石雕、木雕、砖雕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分为寨上主宅区、寨下住宅区、南大院、祠堂区、作坊区、菜园区、龙窝沟、金谷寨、花园、栈房区等十余部分,庭院建筑基本属于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以具有园林、官府的一些特点,各类砖雕、木雕、石雕华丽典雅,造型优美,是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授予国家AAAA旅游景区。
“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因慈禧太后的封赐而名扬天下。 康应魁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皇帝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民国时期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是中原的三大巨富之一。六七十年代,河南康百万庄园、四川最美女兵
刘文彩庄园、山东牟二黑庄园,被称为全国三大庄园,康百万庄园作为三大庄园之首对外开放,轰动河南、闻名全国。
豫商在河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康百万是豫商的代表人物。豫商文明要比晋商、徽商等地的商业文明早的多,从《诗经·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等资料看,早在春秋时期,北方的商业往来已经很活跃;战国末期的吕不韦,他的生意作到贩卖天子;北宋的都城汴京,不仅是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最大、最繁茂的商业大都市。北宋以后,随着政治重心的转移,商业文明虽然南移,但中原地区的开封、洛阳、商丘等地,、仍是商业繁荣地区。古代交通以水路最便利、成本最低,沿水路两岸的商业也相对发展较快。康百万家地处河洛交汇和古都洛阳较近,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他与当时较发达的山西晋商和两淮徽商,在经营上互有不同之处。
康百万家族,以财取天下之抱负,利逐四海之气概,秉诚诚实、守信、勤俭、拼搏的原则,保持儒家中庸、留余的处世态度,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富裕十二代、四百多年,成为豫商成功的典范。而如今的康百万庄园以豫商文化家园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中外游人。
康百万家族兴盛的另一原因就是其家族精神给予的,康百万家族精神教化着康家的每一个人。恋家;善义;留余使康家鼎盛十几代,他们的一言一行,都透视着这些。这些精神有必要让我们记住。
恋乡:百万家族重乡土、很少有常年在外不归者,并开创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先河。虽然康百万家族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策略,经营方式与内容也不同,但康百万具有着鲜明的豫商特,重乡土、恋家乡,很少有常年在外不归者。
善义:在商业经营中“以义当先,义中取利”,是豫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秀传统。巩义城区所在的位置原名为“孝义”,到20世纪初,孝义镇含有义字商号就有30多家。“义兴堂”“义成堂”“义生永”“义立存”等,把诚信渗透到生产、生活、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经济社会都获得健康发展。由于有了讲诚信、讲情义的豫商传统精神,在巩义历代商人中涌现了一大批慈善家。
留余:以“树豫商形象、传豫商文化、扬豫商精神”为主旨,以康百万家庭传承12代、历时400什么小生意最赚钱余年的传奇经历为背景,以康氏家庭经商、做人的“留余”理念为精髓,生动刻画了一位在大是大非面前忠于国家、在巨额财富面前心系百姓、在恩怨情仇面前宽容待人的大豫商
形象。
 家训匾道出传统豫商核心精神,体现其崇尚中庸,低调内敛的处世风格 留余匾是康家珍藏的中华名匾之一,现悬挂于康百万庄园主宅区一院过厅内,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训匾。也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留余”匾造型独特,形似一面展开的上凹下凸型旗帜。上凹意为: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下凸意为: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匾上共七十四个字,正文为:国庆贺词八个字
“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时同治辛末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
大意为: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铭》中说:“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得尽以还给朝庭;留有余地,不把财物占尽以还给老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份享尽以留给子孙后代。”大概老天爷反对贪得无厌,做事过份。因为太过份了,没
有不留下悔恨的。明朝隐士高景逸说过:“遇事让人一步,自然有周转的余地;遇到财物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坦园老伯把“留余”二字题于匾额,挂在堂上,大概就是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铭》来告诫他的后代子孙吧!为你们写这几句话,并取夏先生教训他儿子的话,概括起来说:“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之道吗?那就是凡事留有余地,不做尽做绝罢了”
据说,康家当年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家训,缘于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深刻领悟。他们认为,财富是有限的,不能不加限制的使用,应该留有余地,给子孙后代留下继续富裕的资本。做事不可做绝,必须给自己给别人留有余地,只有这样才能连绵不断,保持家族的兴盛。
康百万为什么能够富十二代?一个封建旧地主,如果没有很好的传家理念,不会这样财富不断并且民怨极小。通过导游介绍:
康家如此有钱,其祖先却留下遗训,一夫一妻,不许纳妾;
康家注重教育,请最好的教书先生开设私塾,甚至连厕所内也放有书案,摆着笔墨纸砚,告诫子弟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学习;
康家不露富,不铺张,就向他们盖的宅院,虽然高大宽敞连成一片,但外表却很简朴厚实,并不是金碧辉煌;
他们富而讲理,不欺压百姓,一进康家大院便见到一口叶氏井,据说康家扩建住宅时买了叶家的地,但是叶家卖地不卖井,所以康家一直允许人家来打水,世世代代承认井是人家的,连名字都不改……
其实大家看到“留余”两个字就会引起我们思考很多,这可以说使康家致富和保富的精神内涵,或者说是精髓所在。无论是经商还是做任何事,都要留有余地。穷奢极欲,登峰造极,占尽风光、不让寸分,殊不知物极必反,树大招风,越是站得高越是跌得重,而处处留余才能宠辱不惊,成不招人嫉恨,败也能留有空间,重头再来.
最后,在康家一个普通的石头桌案下,藏着一个“石案铭”,它被后人刻在了一块石板上供人观赏。而原本这个“石案铭”非常隐蔽,康家人必须用水盆或者镜子在石案下映照才能看到。即使是教育子孙,康家也是秘不宣人,留有余地。
康百万庄园与四川刘文采庄园、山东牟二黑庄园并称中国三大庄园。康家最鼎盛的十二代人均生活在此,运筹帷幄、谋划收支,齐家治国、修身养性。康家能够突破富不过三代
的瓶颈,依赖的是良好的家训,严格的家规。在康百万庄园里,门、堂、厅、房各处均悬挂有警示意味的匾额和楹联,时刻提醒家人注意。
康家人奉行儒家文化,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透澈清晰,并且坚持将这个理念渗透到经营与管理中去。从某种意义上讲,康百万家族富甲一方十二代,其中庸”“留余的思路,与如今大力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百万庄园中还存在许多包含这些精神的对联,而康百万庄园最后一进院落里,有这样一副对联:
庭有嘉荫室多藏经天下事随处而安梦笔书忍字
卜得芳林居成美境田舍翁问心已足悟真善果园
大概是对康家最好总结罢!
说到对联,我们就不得不提一提对联的发展史、对联的特点以及对联的分类。
对联起源于何时,说法不一。对联源于春联,春联始于桃符,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原市民过春节,都以两块桃木板悬挂门旁,上画善捉鬼的神荼’‘郁垒两兄弟,尊号
门神,用来镇邪驱鬼,祁福纳祥。到了南北朝和唐朝,随着对仗骈文和律诗的兴起,文人墨客便用写吉祥庆语来代替门神挂象,使得桃符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对偶句的格律向春联的形式过度。
到了宋代,春节粘贴对联,已成为一种普通的风俗。在对联的发展史上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过特殊的贡献,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传旨;公卿世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除夕夜朱元璋微服出巡,见到五彩缤纷的春联,道不尽的喜悦。当走到,一位庶民门口时,见没有贴出春联,很是奇怪。一打听才知道,这家是以阉猪为业的,不好意思写春联。朱元璋便亲题联云;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全联并没有说出阉猪二字,但字却得到了体现。全联工整,贴切,让人赏心悦目,这样,由于朱元璋的一道圣旨,春联由宫廷豪门普及到了百姓门户,朱元璋也由此获得了对联天子的佳名。
到清代康,乾盛世,对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日榛完美的程度上至天子,下至臣民,对联被广泛运用,不仅内容涉及面广,口对笔题,而且名流云集,高手如林,直至今日,对联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仍然焕发着艺术的青春,发扬光大,受到亿万人民的喜爱,充分显示了对联强大旺盛的生命力。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对联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特点具体如下:
神舟十三号对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