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古文名篇解析:《桃花源记》《谏逐客书》《岳阳楼记》
陶渊明《桃花源记》
文章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由于当时政治黑暗,这使他愤世嫉俗,于是躬耕自资,隐居简出。其间他有机会同农民广泛接触,当然便爱上了田园生活。于是乎,他对田园的热爱,以及他特有的不愿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便跃然“田园诗”上了。《桃花源记》虽不是诗作,但也表现了一个诗人明朗清新、朴实自然的文笔。《桃花源记》就文字而言,可谓精矣,笔墨不多,着实让人百读不厌。文章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美景——世外桃源。这个“桃花源”,如果想问“桃花源”在哪里?它就在陶渊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这个心灵和精神是多方面因素混合发酵,最后酿出的这么一杯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种甘露给人们心灵一种慰籍。
上榜理由: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个很重要的人物。人们称他是“田园诗人”的代表人物,也就是说他写的内容,或者说诗里的乐趣很多是描写田园生活的。他之所以能够在文学史上有他独立的地位和他这种生活铸造的风格是有关系的。而这样一种风格看起来很一般,但是很难
桃花源记小说达到。因为这种风格的名字叫:返璞归真。写得斑驳、写得缤纷五彩,当然很好,但是不是最高境界,再提升一层,那么这种平淡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所以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不多的几个,历经千年始终被人们当作学习楷模的这样一个大诗人。
从写作特点上看,《桃花源记》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构思巧妙,富有小说彩。层层伏下悬念,又逐层解开,紧紧地吸引住读者。《桃花源记》也极具现实意义,陶渊明设计桃花源理想社会,实际上也就以艺术的形式,概括地提出了当时现实生活中广大人民希望过一种美好的生活的社会问题。
李斯《谏逐客书》、
文章简介: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前247年西入秦国,最初拜为客卿,后任廷尉等植,官至丞相.在秦王赢政亲政期间,协助秦王做了大量工作,为统一,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谏逐客书》是他少数比较著名的著作之一。李斯作为一名政治家,必然有敏锐的洞察力,
对当时的情势肯定有一番考虑.当时秦王已经下了逐客令,情势对自己很不利,他万急之中写了这篇谏书,使局势转危为安。
上榜理由:这篇文章虽然是几千年前写的,但是对现世仍有重要意义。现在中国的经济正在快速发展,需要引进大量的技术和人才,不能因为这些技术是外国的,这些人是外国人而把他们拒之门外或者驱逐出境。从这点意义上说,《谏逐客书》的思想,到现在还被广泛应用着。再从文章上看,《谏逐客书》是我读过的秦朝少数几篇有名的文章之一,我觉得写得非常好。这篇文章是一篇逻辑严密,构思巧妙的政论文,很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谏逐客书》对如何做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有大海般的胸襟。如此便能看淡生活中的挫折,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会使人与人的相处更加轻松。平日要广交朋友,如此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而精彩。
《谏逐客书》虽然是古代的一篇政论文,但是它闪着文学的光辉,有着丰富的内涵。不论是为政,还是做人,他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犯一些无谓的错误。它是一篇惊世骇俗而巧妙无比的文章。
范仲淹《岳阳楼记》
文章简介:范仲淹(989—1052年)在政治上,提出庆历新政十项改革意见,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等,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不能实现,被罢参知政事的职务,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十一月转邓州。范仲淹见书后,即在他所辟的风景百花洲内的花洲书院伏案疾书,一夜之间,完成其千古名篇
文中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其叙事之扼要,写景之生动,议论之精辟,都达到极高的境界,文中有大量的骈语偶句,将辞赋与散文两种体裁熔为一炉,既富有韵致,又富有诗意,读来兴趣盎然。其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赤子之言,也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
上榜理由:《岳阳楼记》全文不过360余字,但气势磅礴,文情并茂,内容博大,思想高尚,文章流传千古。
这并不奇怪,因为这篇文章不仅是由文字组成的,而且是由范仲淹一生的曲折奋斗历程和高尚的品格铸就的。正如鲁迅所说:”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没有范仲淹的曲折经历,决
然写不出如此好文章。没有范仲淹的高尚品格,也决然呐喊不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传颂的名句。
范仲淹与他的《岳阳楼记》,确实有着很现实的教育意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的政治见解。这两句名言,寄托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也自然地包括对朋友的期望。范仲淹这种正确的人生态度,感动和启发了无数后来的爱国人们。作为一个封建官吏,又身处逆境,能具有如此崇高理想和伟大的抱负,是难能可贵的,这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就是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