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小学二年级清明节活动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李国利
【课前小知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导入新课】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课堂学习】
一、清明节的由来与发展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另有清淡明智之意。“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
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的形成发展过程又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sì)节的习俗。关于霜降的古诗
(1)融合寒食节习俗。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2)融合上巳节习俗。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拼音:fúxì,意思是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扫墓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清明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假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现在清明节前往往通过周末调休的方式,连续休息3天。清明节假期为4月
2、
3、4日3天。
二、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其习俗丰富,除了扫墓、禁火,更有踏青、植树、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1. 扫墓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怀念的节日。人们为逝去的亲人扫墓,寄托哀思;向革命先烈纪念碑敬礼,缅怀先人。在此意义上说,清明节可以算作是中国人自己的“感恩节”。传统节日中“知恩图报”的内涵,在不断提醒着现代人生前尽孝、薄葬厚养,学会感恩,并付诸实践。感恩、孝敬、爱国、励志,多种情感和精神交织在一起。
2.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这也成为今天清明假期人们的重要活动。
3. 插柳、植树
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据说。清明插柳戴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4.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