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凭栏
一直对凭栏心存莫大的兴趣,偶遇李康化所写此题两文,录于此:
无言谁会凭栏意——对诗词中“凭栏”模式的分析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柳永《蝶恋花》
“凭栏”,是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词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一个意象。不仅出现频率高,而且其模式、内涵相当复杂,正如柳永的这首词中所说的“无言谁会凭栏意”。在此,笔者将通过对一些
含有“凭栏”意象的诗词的分析,“试会凭栏意”。
说到凭栏,我们大概都会想到这样一幅情景:一个人独自登楼,扶着栏杆,向远处眺望,这就是“凭栏”的外部特征了。从这里可以推出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凭栏模式——凭栏观景
例如:
(一)冯延巳《菩萨蛮》中“且上高楼望,相共凭栏看月生。”这首词前几句主要是在写景,最后便上高楼凭栏而望月亮升起。
(二)温庭筠《菩萨蛮》中“绣帘垂□□,眉黛远山绿。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消。”词人显然是被眼前的美丽春光迷恋住了,才会去凭栏的。
(三)黄庭坚的两首诗,一首《鄂州南楼书事》中有“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另一首《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中有“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四)李清照《殢人娇》中有“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可见,这一模式的凭栏基本上是纯粹的为写景提供一个场景,并没有融入多少作者的主观情感。因此,它也不是笔者讨论的重点。其模式可以概括为:凭栏→观景。
除了这种单纯的场景之外,绝大多数的“凭栏”是带着浓重的情感基调的。简而言之,凭栏必然望远,望远则往往触景生情,这里的“情”,便又有很多种类型,有抒发壮志,有怀古感叹,还有最重要的一种——伤感。
先看抒发壮志的。有意思的是,多半是“壮志未酬”或“壮志难酬”。
例如
(一)岳飞(?)《满江红》头两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骤急的暴雨刚过,词人登上高台,凭着栏杆,举目四顾。看到了什么呢?只有祖国的破碎河山,金瓯残缺。他忍不住满腔激愤,却因为“豺狼当辙”的局面而壮志难酬,只有怒发冲冠,仰天长啸。
(二)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整首词虽未出现“凭栏”两字,但毫无疑问出现了凭栏这一场景。一个秋日的傍晚,词人登上金陵城西门的高高城楼,凭栏远眺,江山万里,中原
憔悴,只见火红的夕阳垂垂下落,似乎要掉到地上了。滔滔的长江一泻千里,滚滚奔流。在“凭栏”时见到这样雄壮而萧瑟的景象,激发了词人深沉的情感。诗中的景象无处不显露出词人不平静的内心世界,直至发出“几时收”的凝聚了词人血泪的呼喊,再至最后一句的衷心祝愿。
(三)辛弃疾《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前几句先是望远,然后词人凭栏,捧着一心想用来杀敌的“吴钩”,看了又看,胸中的积怨仍无法驱散,只能一遍又一遍的拍打着栏杆,一下,一下……可是,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这首词“充满牢骚激愤之气,且有‘树犹如此’语”。词人壮志难酬,孤独寂寞的心情,通过凭栏,强烈的表现了出来。
凭栏而抒发壮志,往往件伴随着激愤的、对现实不满的心情,因而词中常透出一股怨气和无奈。凭栏,使词人更显得孤立、无助、冷清,倍增词中之哀。以上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凭栏→远眺→触景生情→抒发壮志。
再看怀古感叹的。
例如:
(一)姜夔《点绛唇》“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词人在前几句中写道“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勾勒出一幅凄清愁苦、荒凉冷落的景,但景不是单纯的景,而是暗寓着情。词人很是推崇陆龟蒙,写过“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即使能和陆龟蒙这样的清高隐士同住在甘泉桥边,对于词人来说都是三生有幸了。“今何许?”向陆龟蒙这样的人现在哪里还有呢?在无穷的感叹后,词人点明前几句所见燕雁、清峰和所感“拟共天随住”,均在凭栏之时。现在浮现在眼前的,只有长短不齐的柳条,被飒飒西北风吹得乱舞而已。词人这次“凭栏”所见并不是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仅以“残柳参差舞”五字概之,然而“无穷哀感,都在虚处”。由凭栏见凄凉景而怀念古贤,哀叹当世之世态炎凉,是这首词的感情脉络。
(二)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下片“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古今词话》中评此词“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这首词中的凭栏显然是为怀古服务的。词人在高楼上凭着栏杆,回顾着六朝古都曾经的繁华、人们的奢华生活,感叹一个个昏君(诸如“门外楼头”的陈叔宝),昏庸淫佚,可悲可叹!现在面对眼前壮丽的河山,缅怀遥远的古代,如果只是嗟叹兴亡盛衰,又有什么用呢?
言虽尽,意未完,言外之意即是,历史教训难道不值得记取吗?再看最后一句,历史上的兴亡旧事如流水般的逝去了,现在只有一片寒烟,衰草凝绿。可悲的是,歌伎舞女居然还在时时吟唱陈后主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详细分析了两首凭栏怀古的词,大致可以看出,这两首词和前面的凭栏抒怀的词有类似之处。尽管表面上是怀古,但根本目的还是“讽今”。在凭栏时,词人想到前朝旧事,古贤隐者,从而引发了对现实的思索,往往最后表达出的是一种对现实的不满,然后,或是无奈地逃避、归隐(姜夔“拟共天随住”),或是引起警觉,努力改变现实中的不足之处(王安石变法)。以上的凭栏可以归纳为凭栏→触景生情→怀古→讽今的模式。
下面进入第四大类的凭栏模式,也就是凭栏引起伤感。之所以称它为“大类”,是因为这一类凭栏涵盖的内容最为丰富,又可以细分为怀人、思乡、思故国等几个“小类”,下文将一一阐述。
第一类 凭栏怀人。
例如:
(一)柳永《蝶恋花》中“草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词人登上高楼,凭栏望远,“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望断天涯,只见草烟光,夕阳残照,但怎么也望不见想念的人,徒自凭栏,心曲难诉,“无言”二字,万千情绪。词人由凭栏所见春日傍晚的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发出希望成空的喟叹。值得一提的是,词人并未因此消沉,而是在下面用健笔写出了柔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二)晏殊《蝶恋花》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首词写的是闺中人的秋思。闺中人清晨登上高楼,凭栏眺望,一点障眼的东西也没有,乃至可以望到天的尽头。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是昨夜西风大作,脱尽了碧树的叶子。而正因为“望尽天涯路”而仍不见所怀之人,闺中人才会“欲寄彩笺兼尺素”,但“山长水阔知何处”。“昨夜”一句,写近了闺中人的相思深情,巧的是晏殊《木兰花》末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踏莎行》结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都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谋而合。
(三)欧阳修《踏莎行》中“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回词人是在为留守的女士设想了。他劝慰她,别上高楼去靠着那高高的栏杆痴痴了望了吧。就算看得再远,也只能看到一片平旷的草原,尽头处是轻烟淡霭笼罩的春山,
而你思念的人,却还在春山另一边更远的地方。凭栏和眺望的结果是失望,只有无限的感伤,其愁思“迢迢不断如春水”。
(四)晏几道《御街行》“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这首词中,一位登楼人靠在阑干上,倚靠了很久很久(“倚尽”),所能望见的只是街南绿树,但他仍不愿离开,甚至于甘愿“几度黄昏雨”,如痴如醉地期待着“朱户人家”“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然而“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这里借用了崔护的典故“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次凭栏,结局又是无奈的黯然神伤。
王安石桂枝香
(五)秦观《满庭芳》“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词人写的是一位公子在傍晚时分,登上芜城(广陵),望着薄薄的雾气,淡淡的夕阳,凭栏望远,掀起了回忆的波澜。回想起往昔与一位精通音律的盈盈少女的浪漫生活。而如今人事全非,凭栏只带来了怀念与惆怅。
(六)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这次凭栏又带给了词人什么呢?下片中写得十分明白,“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在。”他又是在怀念“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