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创作背景: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宁知府,写有不少咏史吊古之作,这首词可能作于当时。还有一种说法是,该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后,被罢相做江宁知府时,时间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之后。廿年仕宦生涯,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夙有“矫世变俗之志”,力求变法。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保守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文学赏析:
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
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澄江似练”,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酒旗”“征帆”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正如林逋《宿洞霄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所言,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阕。
下阕怀古抒情。“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
“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六朝旧事”二句,
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
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
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隋书·五行志》说:“祯明初,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后来《玉树后庭花》就作为亡国之音。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
同时,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有成就,它体现了作者“一洗五代旧习”的文学主张。首先,这首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其次,立意新颖,高瞻远瞩,表现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第三,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极类散文的写法。第四,用典贴切自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王安石桂枝香
教师提问指出豪放词的代表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豪放词的天字第一号作品。苏轼的这首词在宋词历史上的地位是颇高的。但是呢,苏轼本人却对另外一首宋词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此乃野狐精也。野狐精是什么意思呢?野狐精本为佛教用语,本质为旁门左道之人。但苏轼用它来称赞王安石的词,是认为其不拘常规。不仅如此,余秋雨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尤其是金陵,更是集中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所有怀古情绪的地方。以金陵来书写怀古情绪的诗词多如牛毛,而王安石的这首词却能孤篇崛起,它究竟有什么独特呢?让我们走进王安石的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起去探寻吧。
二、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从意象入手,体会意境特点,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
2.通过设计问题,合作探究,深入把握诗歌内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在鉴赏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3.理解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文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读懂诗句,赏析词中展现的金陵壮丽景致。体会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2.进一步探究怀古诗词的特点,以一带多,系统归纳此类诗词的创作。教学难点:1.分析词的立意,学习词人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责任感。
2.列举梳理怀古诗词,归纳总结此类诗词的特点,传承古人的文化精神。
四、知人论世
(一)走进诗人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他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歌创作上,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在词的创作上,虽然作品不是很多,但也能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前人绮丽风气的影响。
(二)题目解析
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金陵,今江苏南京,为六朝古都所在。从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富丽繁荣。在地理位置上,金陵城虎踞龙盘,雄伟多姿。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湖纵横交错,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写下了这篇清灵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诗。怀古,追念古代历史。
(三)背景简析
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看似太平盛世。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临金陵有感而作,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寄托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五、整体感知
(一)诵读理解
1.读准字音
2.读懂词语
归帆去棹:往来的船只。
星河鹭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
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
漫嗟荣辱:妄自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
3.读准节奏
(二)归纳大意
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来归纳词的大意,概述内容。
明确:上片先点明登临时节,随后写眼前景,澄江似练,夕阳翠峰,酒旗招展,白鹭翔舞,的确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登临所见
词的下片,感慨六朝竞逐,奢靡繁华而相继灭亡。如今只剩下寒烟衰草。但空叹兴亡荣辱没有意义。只有奋起变革,才能避免重蹈覆辙。——登临所感
六、深入研读
(一)“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或“扣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二)上片围绕这样的景物特点,都写了那些景物?是怎样具体描画景象的?
明确:1.澄江、翠峰、归帆、西风、酒旗、彩舟、白鹭。
2.有点有染,有实有虚,远近交错,动静结合。
(三)鉴赏“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明确: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1.承上启下。“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
2.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作“白练”,生动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把翠峰比作“箭头”,突出翠峰起伏绵延的特点。
3.运用典故。“澄江似练”化用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体现了长江降江水清澈、环境静谧的特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