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
一、教材的整体认识及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其中第六单元是综合性学习《走进信 息世界》,其他七个单元的阅读篇目则是根据这七个主题选编的: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第三单元语言的艺 ,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第五单元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 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第八单元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在阅读方面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是什么呢?三方面。其 一就是继续加强阅读基荃功的训练,即朗读能力与默读能力的提高 上,强调一点,我参加省五下教材培训与温州市教材培训,滕春友 老]匝和曹鸿飞老师都指出本学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达到 每分钟300字左右,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文的长短适时地进 行这方面的训练;其二是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其三是体 会感悟各单元丰富的人文主题和内涵。我们可以《教师参考用书》 上,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在这三个目标之中,本册教学格外注重对 语言的品位,学习作者表达方法。在《教师参考用书》中,编者首 次对一册教材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大量的举例分析,(教参书14-1 6页)共列举了体会观察细致和表达生动”“体会用词的准确”“体会借 物喻
人的写法”“体会表达的丰富内涵”“体会怎样把内容写具体”“寄情 于物的方法等语言现象;并相应指出不同语言现象的教学侧重点。
我们还可以从各单元的导读片段中知道,语言的感悟与品味在本册 教材的教学重要性。(第一单元:P1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 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二单元:P21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会词句表达的感情;第三单元:P47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学习 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第四单元:P67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 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 达方法;第五单元P9 0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 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 去细细品味……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名著的5年级下册语文 乐趣;第七单元:P13 1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 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第八单元:P149要抓住主 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 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在这三个目标中,为什么语言的品析会如此重要呢?因为,朗读的 依托是语言的品析,语言
是朗读的载体,更是朗读实现的落脚点; 而人文主题与内涵的感悟,或者换句话叫精神的习得,人文的浸润, 更是建立在语言的品读基础之上的,否则语文课就会滑坡变味为思 想说教课。但教参中所举的语言现象罗列过于琐碎,缺少制高点的 引领,教学时如果仅引导学生把握体会教参所列举的语句,那肯定 是与课程目标相背而驰的;另外每单元的导读片段中所提出的单元 目标,又过于笼统,让人难以具体操作。它提到最多的是两个词: 体会、感受。至于怎么体会,怎么感悟没有做出具体的要求。因此, 我在仔细解读本学段的课程目标,研究本册教材的特点,以及自己 对语文教学语言品读赏析方面的体会,确定了本次教材培训的主题 ——对话品析习得。
首先,对话与品析既是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种过程;而习得既是 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目标。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们引导学生与文 本共同对话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一种对话能力,以及对话 的方法;我们引导学生品析文本的语言现象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 品析词句的能力,更要养成学生一种细品慢嚼的习惯;而习得则是 指,教师既要有一种目标意识,更要有培养学生自我语言习得的意 识。如果,硬要把三者分一个先后,那勉强可以这样划分:教师与 文本的对话是先导——生本的对话是过程的先行一一教师引导学生 细品文本是过程的重点一一学生的精神与语言同构习得是结果。当 然,这三者在很多时候是一个相辅
相成、同步共进的整体,因为深 入对话的过程就是细品文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习得也是 同步跟进,螺旋上升的。
那我这次讲座的重点是:教师如何与文本对话,细品文本的语言 现象,因为这是教师是否能根据不同问体,不同文本的语言进行设 计教学的关键,这个板块我准备以重点课文为例进行分析讲解;第 二个重点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细品文本的语言现象,这主要讲的是 赏词品句的教学策略;第三个重点是教师如何养成一种引导学生主 动学习语文的习得意识,而这个板块我主要以本册教材的单元顺序, 篇目次序,讲一讲每课教学,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读与写的结 合,从而引导学生把从语言品析中习得的语言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 的作文当中。
二、文本细读——师本对话的自觉敏感
什么叫教师对语言品读的自觉敏感呢?举一个五上的例子,因为大 家已经教过了,对文本的语言已经细读过,讲起来会有同感一点。
你读《钓鱼的启示》和《落花生》这两篇文章,你是否对两种语言 的现象有一种敏感的把握呢?两篇文章虽然都属于故事叙述性的语 言,但《钓鱼的启示》语言是平淡朴实的,但毕竟
是翻译外国作品, 有的语言就比较拗口,比如最后一段;而且语言节奏比较跳跃,比 如叙事与说理的结合就显得比较生硬,给人一种说教的嫌疑。《落 花生》行文散淡的语言则在平实中透出一种娓娓道来,温文尔雅的 气息。在这种语言节奏中,自然地寓理于对话之中,给人一种亲切 的感觉,让人在品读文句之中自然接受文本所传达的精神启示。你 再对比《珍珠鸟》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你就会发觉前者 在精神习得的同时,更给学生一种语言的浸润;而后者在语言则侧 重叙述性的语言,给人读过一遍,便觉得没有再读的意义。打个不 恰当的比方,《落花生》《珍珠鸟》这样的文章可以成为散文经典, 而《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则是例如《读者》杂 志之类的休闲散文、大众散文。而我在这里并没有说。这两种语言 孰优孰劣,因为后者这种叙述的语言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而是说 教师要对前面一种文本的语言有一种自觉的敏感,因为那是提升学 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语言的重点。
其实,教师对文本语言的自觉敏感已经是许多专家的极力呼吁的了。 王尚文老师撰写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这本书中是这么写的: 们在这里着重介绍学习语文三种最'原始',也是最基本、最重要、 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细读、朗读、背诵。而教师想引导学生细 读文本,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与背诵积累,就首先要对文本语言 有自觉的敏感。只有自己对语
言有自觉的品读、细读的意识,才能 抓住引导学生细读的关键语句,在课堂上花大力气指导学生朗读感 悟、背诵积累。否则,你没有抓住关键语句,扣住关键字词,你就 会打擦边球,或者不知怎么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