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路上的景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
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难点:
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记金华双龙洞
2、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了解作者游览过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示祖国大好河山图片。)
2、(课件画面最后定格在“双龙洞”图片)知道这是哪里吗?叶圣陶爷爷曾经游览过这,还写下一篇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游记就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叶老先生在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可以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划一划。
(生自由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从“祖国的千山万水”入手,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奠定热爱祖国河山的基调。再简单介绍“游记”这种文体,易引起学生对新课文阅读的期待。】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检查读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浙江、一簇、明艳、溪流、气势、仿佛、孔隙、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即使、石钟乳
指名读,注意“仿佛”的“佛”,“臀部”的“臀”。
2、理解“蜿蜒”
蜿蜒这个词曾经在哪学过?你还记得吗?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课件呈现句子: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蜿蜒”在长城一课中是形容长城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那么在这篇课文中,“蜿蜒”又是形容什么的呢?
(课件出示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现在你能猜出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题目为什么叫双龙洞了么?
(因为这个洞里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3、理解“明艳”并学习第2自然段
作者除了写双龙洞的景,还写了哪里的景?(路上的景。)
刚才我们读的词语中有一个词非常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去双龙洞途中的景特点。——出示“明艳”
“明艳”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放在句子里读读。
课件出示:粉红的山,各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指生读。)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明艳”的意思,并指导读出这春意盎然的景。
4、 由“溪流”学习第3自然段
除了明艳的山,作者在途中还听到了时时变换的水声,这水声哪里来的呢?——溪流
课件出示: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指生读)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溪流变换的调子。
(指生再读)
5、理清游览顺序
刚才我们通过理解词语,一起跟随作者愉快地游览了路上的景,现在我们来到了双龙洞口,那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我们一起来理一理。
(板书:在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通过这个简单的板书,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同学们,游记除了要交待游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检查预习”由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到检查对词语的理解情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再对“明艳”和“溪流”两个词的理解,和学生一起随作者游览了路上的景,轻松愉快,正如作者的心情。最后梳理游踪线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为后面的深入阅读做好铺垫。】
三、细读课文,感受孔隙的特点
1.那么,在游双龙洞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呢?
2、理解“孔隙”
“孔”是什么?(很小的洞。)那“隙”呢?(隙是指很小的、很窄的缝隙。)把他们俩合在一起,“孔隙”是什么意思呢?(很小的裂缝。)
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狭小的缝。通过理解“孔隙”这个词的意思,你能猜出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吗?(板书:窄小)
3、默读第五自然段,交流孔隙窄小的句子
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我们一块来交流交流。谁来读你划的句子。
以下是预设:
(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a.这两句话主要是写了什么?(讲小船很小。)
b.通过对比,感受小船的小——把这两句话稍加改动,有什么不一样?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为了突出强调小船小的特点。
c.抓重点词“并排仰卧”、“再没法”等词感受小船的小。
d.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出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突出了——孔隙的窄小。
e.师生合作读。
(2)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在这句话里,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窄小。
指导读出作者的感受。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a.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作者过孔隙的感受。交流圈出的重点词语。
b.师设置情境一起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课件音乐)
c.船慢慢地在孔隙中移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读句子。
师走到学生中间,随意指生问:你能不能动?你会不会动?你们敢不敢动?因为,我又感觉——(生齐: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准会?——
那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
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儿。——
d.终于从孔隙来到内洞了,此时的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e.师总结:作者就是通过写小船的小,还有过孔隙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设计意图:感受孔隙的窄小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让学生自读自悟再交流讨论,抓重点词句理解,设置情境切身感受,联系生活实际等教学方法,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从中感悟到作者语言的简练准确及写作方法。】
四、感受内洞的特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6、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现内洞特点的句子,看内洞的景点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课件出示要求)
2、内洞有什么特点?谁能结合你画的句子来谈一谈。
(1)感受内洞的黑、大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内洞的黑、大。
师:叶圣陶先生游览双龙洞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事了,现在如果我们去游览双龙洞,就不会感到漆黑了,因为现在已经安上电灯了。文中还有一句话,也是描写内洞大的特点的,谁能出来,读一读。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出示课件“三进的四合院”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内洞的大。)
师:外洞有多大呢?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咱们的多媒体阶梯教室能容纳三百多人,外洞有几个阶梯教室那么大?
师:外洞就够大的了,内洞比外洞大得多,足以说明内洞的大。
【设计意图:感受内洞的大,通过出示“三进四合院”图片,让学生对“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也是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比学校的阶梯教室来感受外洞的大,从而感
受的内洞的大。】
(2)感受内洞的奇特
师:内洞这么大,那洞内有些什么景观呢?我们继续交流——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师:这也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除了双龙,内洞里还有什么?(石钟乳和石笋)
指生读描写石钟乳和石笋的句子。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出示课件句子)
抓住“变化多端”、“颜各异”、“即使……也……”体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的奇特。
师: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极具观赏性,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些石钟乳和石笋的奇异秀美吧——(课件图片)他们像什么?(……)
师: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这样的景物还有很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仿佛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让我们惊叹自然的神奇,请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内洞这一部分。(生齐读: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设计意图: 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自然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些形状多变和颜各异使人引发不少人石钟乳和石笋也同样让人惊叹,但作者却认为“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即使……也……”的表达方式突出了石钟乳和石笋特别值得观赏的特点。在这里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从而感受溶洞的奇特。再播放部分石钟乳和石笋图片,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加深感受溶洞的神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