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双龙洞》 重点问题探究
一、题目《记金华的双龙洞》中,“记”是什么意思?明确: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明确:浏览时间人物、景点。(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明确: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第二自然段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明确:景物——映山红油桐砂土新绿特点——各白粉红或浓或淡感受——一片明艳(2)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明确: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
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
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3)着重理解下列词句。①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②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
③明艳:指颜明亮鲜艳。
④时而:指有时候。“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
有时候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部分,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呢?明确:沿途景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外洞的?出相关的词句。明确: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相关词句“在洞口抬头望”
“走进去”(2)洞口有哪些特点?是如何体现的?明确:外洞具有口“宽”内“大”的特点。“洞口像桥洞似的”体现了口“宽”这一特点;“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体现了内“大”这一特点。
(3)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明确:作者是仰卧在人工拉动绳子的小船内进入内洞的。(4)第五段讲了哪几层意思?明确: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
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5)作者怎样写出“孔隙”中挤压的感觉?明确: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6)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内洞的?出相关的词句。明确:第记金华双龙洞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
(7)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明确:内洞具有“黑”、“奇”、“大”三个特点。“内洞一团漆黑”体现“黑”这一特点。“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体现了“奇”这一特点。“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体现了“大”这一特点。8)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如果有比作,应该把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比作什么呢?
明确:这句话是作者观看内洞以后,对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总体概括:形状变化多端,颜各异。“端”,项目。“变化多端”,就是变化多种多样。“异”,不同。“颜各异”,就是颜各不相同。“即使”,就算是,表示一种假设,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绚丽多姿,奇特好看,如果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宫室、器皿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可以比作微笑的弥勒佛……;也可以比作金碧辉煌的宫殿……;还可以比作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9)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这叫做双龙洞吗?明确:双龙洞是石灰岩溶洞,因有钟乳分悬洞的两侧,蜿蜒如双龙,故此得名。(10)文章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明确: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