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口腔科老年患者的主要心里问题,提出改善医患关系的医护人员接诊对策。旨在增进口腔科老年患者与临床医师间的医患关系,提高老年患者的诊疗质量,减少医护关系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 老年患者;心理问题;医患沟通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在疾病的、预后中,它具有特殊的意义。我国现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报道,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10%[1]。老年人成为许多疾病的高发人,也是口腔科患者中的主要人,随着机体的衰老,老年人较年轻人更易患牙周病,牙体牙髓疾病及颌面部肿瘤等疾病。在这些疾病的诊疗过程中,要使病人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必须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其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给予适合的诊疗与护理。因此老年口腔科病人与医师之间的医患关系,在整个医患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1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
1.1孤独寂寞感
许多老年患者由于老伴已经过失或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易产生孤独寂寞感,无处倾诉,因此,许多门诊患者在面对医生的问诊会表现出话语允繁,不能及时提供给医生有效的信息。而住院病人则更易感到孤独,烦躁易怒。尤其是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事,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孤独感多发生于那些性格偏重于内向型的老年人。研究表明,陷入孤独中的老年人会加速脑的老化,极易导致老年性疾呆。孤、寡、体弱多病、有性格缺陷、生活单调、家庭不和等长期心理压抑的人易发生忧郁症和精神障碍,占60岁以上老年人的15%~25%。因此,对于解决老年人的这一常见心理问题应该得到重视。
1.2焦虑感
焦虑是老人对自己疾病的恐惧。口腔科老年患者多患慢性疾病,如牙周炎、牙列缺失,周期长,复诊次数多,而又急于看到最终成效,因而常产生焦虑情绪。住院病人多为肿瘤等难治性疾病患者,经年久治不愈,易对疾病估计过于严重,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及寿命,
从而产生悲观焦虑的情绪,也容易对他人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百般挑剔,稍有不顺便大发脾气。家属面对患者受疾病的威胁时所表现出的恐惧、担忧等,也加重了患者的忧虑。
1.3自尊心强医患关系论文
对于许多老人来说,自认为资历老、贡献大、经验足,故特别喜欢周围人尊敬他,恭顺他。离开工作岗位之后,自然感到无所事事,不受重视,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尤其是病情较重的病人。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是社会和家人的累赘,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
1.4易受误导
许多口腔科门诊的老年病人,在来医院接受前都会对自己的疾病以及诊疗方法多方咨询,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也会从周围人口中了解一些情况。但正是这些信息有时会误导老年人,因为这些信息并不一定符合该患者的自身状况,因此,当医师给出不同的诊治结果时,患者容易对医师产生怀疑或者坚持己见。[2]
2护理对策
2.1语言性沟通
沟通是一门精细的艺术,医生在与病人交谈时,必须注意技巧,做到语言和肢体语言紧密结合,从而体现礼貌、端庄、大方得体等美好形象,增强交流效果。因此,交谈是医患关系的关键。对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正确明了的理解医生的专业术语,这时作为口腔科医师,应该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话语介绍,比如,患者单个牙体缺失,医师在为病人介绍固定桥修复时,就可以将这种方法比喻成架桥,需要两边的基牙像桥墩一样支撑缺失牙,而在介绍桩核冠修复时,就可以比喻成大树的根系。这些生动的比喻都能使患者理解医师的诊疗方案,消除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绪。
老年住院病人容易感到悲观失望,这时,医护人员更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主动配合。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 通过交谈可以交流感情,协调关系,满足需要,消减孤寂。医护人员要有倾听的耐心、同感心,应主动与患者谈心,做其知心朋友,多与患者闲聊家常和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树立的信心,疏导、解释、安慰、暗示,以消除其心理反应,引导病人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另外,要特别注意讲话的方式和态度,说话要温和有礼貌,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避免用专业术语,以免造成患者理解的不便,不能良好的沟通。
2.2非言语沟通
2.2.1提高业务素质:临床医护人员必须认识到,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必须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同时掌握护患沟通技巧,以病人为中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护人员应不时更新护理观念,改变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提高交往能力,观察能力,了解患者心理变化。提供优质护理,获得病人的信赖和配合,使其早日康复。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或病情容易发生突变,而且常常缺乏先兆征象,同时,老年患者感觉迟钝,常常会掩盖病情,使一些疾病表现的症状、体征不典型,医护人员必须细致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尤其是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在夜间值班时更应警惕,勤巡视,细观察,不能放过任何疑点和微小变化,以免延误。
2.2.2 人性化服务: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多与病人沟通,善于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家庭和社会环境,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以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效应。接诊病人、尤其是老年患者时,要始终有“假如我是病人”这样的观念,多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对待病人时,要把他当作自己的家人、长辈,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人岁数大了以后,耳聋眼花,所问非所答,啰嗦絮叨,特别患病后脾气会变坏、固执、猜疑、乱发脾气,
因此,对待老年病人更要做到“五心”:倾听病人的倾诉要有耐心;对待病人的疾病、创伤要有爱心,比如在给老年患者进行口腔检查时,动作一定要和缓轻柔;关心每一个病人,与他们经常沟通,密切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对待病人要热心,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改善就诊环境,使老人在诊疗过程中感到舒适安静,真心为病人服务。
2.2.3非语言行为:许多非语言信号,例如表情体态、人体触摸、空间距离等等,也都可以负载一定信息而成为人际沟通的手段(载体)。这些运用一切非语言信号所进行的人际沟通,便称之为“非语言沟通”[3]。 非语言行为是指在人的信息交流情景中除去言语刺激外的一切由人类或环境所产生的有声或无声、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刺激。它包括面部表情、仪表、姿势动作、目光接触、类语言、空间距离与朝向、板书及物理环境等。有学者评价了非语言行为对提高老年病人护理质量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当护理人员能够正确使用非语言行为,如合理运用体态语言,与病人交谈时面带微笑、表情大方,用庄重友善亲和的目光与病人接触时,病人更能主动配合,而且对诊疗工作更满意。这足以可见非语言行为对提高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