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医患纠纷论文(推荐10篇)之第九篇
摘要:当前我国医患关系愈趋紧张, 涉医舆情也在无形中加重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文章剖析了医患纠纷舆情的失范状态, 并从政府、媒体、医疗机构、公众的角度提出有效引导和调控舆论的建议。
关键词:医患纠纷,舆情,失范,引导,调控,策略
近年来, 除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久被诟病外, 我国医患关系也愈趋敏感紧张、伤医频频发生。除了转型期社会信任度降低、医疗制度有待完善等因素外, 大量不实或倾向性的关于医患纠纷新闻
报道进一步加深了医患间的紧张关系、激化了医患矛盾, 甚至引发体性, 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一、涉及医患纠纷的舆情失范
(一) 过度集中报道导致医疗行业从业者遭遇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是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 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 做好事还是坏事, 都会被认为是在说假话、做坏事。医疗行业从业者在较长一段时间被社会舆论集中关注和拷问后, 自身公众形象坍塌, 其不再是
神圣的白衣天使, 而是医德败坏、冷漠敷衍、专注捞钱的白大褂。医院或医务工作者在日常诊疗工作中稍有疏漏或医疗效果无法达到病患的预期, 都有可能陷入塔西佗陷阱, 在舆论上陷入被动, 丧失话语权。再加上新媒体时代, 微博、等成为民众的舆论场和情绪宣泄口, 人们往往不再执着于追求事实的真相, 而是容易将自己的日常情绪和积怨代入, 一边倒地支持弱势体一方。[1]值得思考的是, 与医患纠纷个体舆论热度相反, 媒体与舆论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思考和深度报道是相当不够的。如健康中国的发展思路、医疗改革的有效路径、改革进程中的亮点和突破、医风医德的
重塑和传承等题材的报道等, 皆报道频次低、深度挖掘有限、民众关注度低、社会反响弱。
(二) 舆情焦点冲突化、偏见化, 固化医患双方角
事实上,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疗领域常有的状态;但这种常态化和大量的医患之间的感人故事却鲜有报道, 相舆论的焦点更多着眼于医患不和谐的非常态, 且通过聚焦和放大, 有意无意地设定了现实中医患关系的对立将医方塑造成强者, 在医疗活动中拥有绝对话语权;患方是弱者, 不仅要承受病痛疾苦, 还屡遭不公对待。一旦医患纠纷发生, 舆情中往往充斥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情感体验, 在未经调查和证实的情况下, 或有意追求轰动效应罔顾事实, 或预设审判立场将问题激化, 加剧医患矛盾的升级, 使患者体对医疗行业从业者心存戒心, 致使医护人员人人自危、备感压力山大。
(三) 缺乏客观理性精神, 夹杂利益诉求
医患关系论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医患纠纷尤其是医疗纠纷涉及相当多的
医学专业知识, 需要科学理性对待。但由于医疗行业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普遍联系, 涉及医疗纠纷的报道又越来越多地成为社会新闻(民生新闻) , 这样一来, 专业报道社会化或技术报道娱乐化的现象就难以避免。[2]在不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素养的基础上作出的失真甚至故意掩盖客观真实情况的报道, 经过传播、发酵、聚合, 最终将成为舆情, 进而故意抹黑医务人员、误导公众、湮没官方的反馈、打压理性的声音。某些别有用心者更是在其中捆绑利益元素, 利用医患纠纷舆情和医疗机制的局限性谋求一定的利益诉求, 扰乱正常的医患纠纷处理程序, 成为一种变相的医闹。
(四) 医疗机构应对舆情不力, 缺乏策略和技巧
医疗机构在医患纠纷舆情中的引导和应对能力堪忧, 其往往有以下一些表现:一是担心事态扩大, 怕上级问责, 躲媒体追访, 故仍习惯性地采用捂堵删压等传统舆论管控模式和手段。二是应急机制不完善, 应急程序设置不当, 关键时刻响应缓慢, 往往在第一时间便丧失了舆论话语权。三是缺乏舆情应对技巧, 或采取回避、失语甚至妄语, 不承认不配合无担当, 使公信力严重受损, 把自身推向舆论的对立面;或对外信息发布口径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自乱阵脚;或不善于同媒体打交道, 缺乏设立主题、引导和化解舆情走向的技巧和能力。
[3]
二、医患纠纷舆情引导调控策略
(一) 优化制度保障, 重构医患信任
当前我国的医患危机, 实际上是医疗卫生服务过度市场化的产物, 政府投入不足, 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体现得不充分, 患方将看病难看病贵的责任归咎于医方, 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而这些问题仅靠90多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以及600多万名医务人员的努力是无法解决的。当前, 我国正在推动新的医疗改革, 目的就是要从体制机制上逐步消除医患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和冲突:一是努力建立起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加大对大病、的保障力度。有了政府托底, 患者看病就医压力骤减, 与医院和医生的冲突机会就会缩减。二是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 破除以药补医, 大力推行医药分开。三是推进薪酬制度改革[4], 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 给医务人员松绑让医者仁心回归, 重新建立起医患间的信任和良性互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