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两位数除以一位的数(有余数)的笔算除法验算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50-52,两位数除以一位的数(有余数)的笔算除法及验算。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能够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验算方法的过程,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验算的习惯。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本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算理,进而总结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算理,学会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竖式计算 
    96÷4         78÷6        21×
(三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巩固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谈话:谁来说一下咱们上节课学习的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生:从被除数的十位除起;
生: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生:如果十位有余数,就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2.我们可以怎样来验算这样的除法?
生: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来进行验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对以前的知识有一个复习的过程,在课堂伊始,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感情。
(二)探究新知
一、上节课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上节课我们探究了风筝制作中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制作风筝中的其他问题,看看还有哪些数学问题,教师出示情境图:(多媒体出示图片)
请同学们再仔细的观察情景图,你又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引导学生说出:有75根竹条,扎一个风筝需要6根竹条。
根据这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问题:
三组能做多少只蝴蝶风筝??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解决红点3的问题:三组能做多少只风筝?还剩几根竹条?
要求“三组能做多少只风筝?”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 75÷6 
为什么列除法算式?引导学生说出:要求三组能做多少只风筝,就是求75里有几个6所以用除法。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1)指名学生说竖式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这道题的计算和前面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最后有余数)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笔算除法。(揭示并板书课题)
2)第一次的余数是多少?第二次的余数是多少?
思考:把两次的余数和除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余数都比除数小
注意:为了保证余数比除数小,试商时要选用得数最接近被除数且比被除数小的那句乘法口
诀。
3)写横式时结果有余数的,要在算式中商的后面先写“……”,再把余数写上。
比一比:算式中商的单位名称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2.理解商和余数的意义:
这里的“12”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学生:12表示12只风筝,3表示还剩下3根竹条。三年级数学教案 
让学生将算式的意义完整的叙述一遍:75根竹条,每6根做一只风筝,可以做12只,还剩下3根竹条。
3.教学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思考:上面的题你计算的对不对,怎样来检验一下?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除法计算可以用乘法进行验算,那么有余数的除法怎样验算
呢?
探索方法: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有什么好办法,然后自己试着做一做。 
四、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学生试做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演示验算的方法。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 
订正试做的题,再结合乘法竖式问问各部分的意思
观察、比较两种验算方法,哪一种正确? 
第一种验算方法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不等于被除数?结果不等于被除数,能说明计算正确吗?要想使结果等于被除数,应该怎样办? 
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小结:因为75根竹条里不是正好有126,而是比1263根,所以是12×63
75(被除数)。
思考: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进行验算? 
强调: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比一比:刚才除法的验算和我们上节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要把商和除数相乘
不同点: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直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再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活动,你能说说除法的验算方法吗?
1)没有余数: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如果结果等于被除数,说明计算正确。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我们这节课探讨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笔算,想一想怎样正确的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呢?
指导学生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师生共同总结笔算要点:
1.从被除数最高位起,先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有余数就落下来连同个位上的数一起再除以除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4.结果有余数的,要在算式中商的后面先写……,再把余数写上。
设计意图: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多给学困生发言的机会,一方面这个知识点教师上节课已重
点强调,学生基本都能正确地叙述出来,可以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笔算除法是学生小学阶段的重点知识,需要每一个学生掌握。
(三)巩固新知:
1.自我展示。教科书51页自主练习第5题。
此题目意在检测学生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计算的掌握情况。
温馨提示:
仔细看题,想一想:从哪位开始除起,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如果有余数怎么办呢?
每位学生任选两道题计算并验算,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改互评。小组长纠正错误原因。
2.课件出示。教科书51页自主练习7
温馨提示:
想一想:最能装多少辆三轮车怎么列式呢?怎样列竖式计算?
结果如果有余数的话那要求:最能装多少辆三轮车应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练习”的巩固,加深了除法算法的算理,进一步掌握了除法的算法,同时对知识也是一个巩固的过程,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